目前分類:收集好文章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朋友網誌看到,是八~九年前的老文章,作者不詳。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困境與抉擇 - 清華大學 彭明輝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地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需有的!譬如,我的兩個孩子國中成績都沒有到「就算失常也穩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兩個孩子就都不曾在聯考前夕真正地焦慮過。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  catskytw (null)                                         看板  graduate
 標題  Re: [問題] 想請問當兵完再考研究所的經驗?
 時間  Sun Apr 17 23:40:12 2005
───────────────────────────────────────

我,65年次.
唸的學校是醫學院,科系是醫管相關.
在大學時對電腦發生興趣,
一天待在電腦前十幾個小時,
人家在bbs聊天,我在看RFC,
人家在打世紀帝國,我在寫程式,我持續改版某一bbs版本三年...
於是我決定,未來往資訊方面走.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春激突
---作者:人二雄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一)
時間:晚上七時至九時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主講人:劉兆玄 校長
主持人:陳維昭 校長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退休後九大感言
來源: TechWeb日期:2008.04.22 09:59
近日,前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撰文談退休後的生活感言。
其中對生活、工作、職場、跳槽、機遇等多方面闡述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及感悟。以下是其退休後的九大感言:



一、關於工作與生活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後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確比國美大,但並不代表西門子中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並不會給業績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好了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麼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選擇?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強幹精力衝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麼還要用你?

從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可以看到我們的工作軌跡,二三十歲的時候,生活的壓力還比較小,身體還比較好,上面的父母身體還好,下面又沒有孩子,不用還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當個外企小白領還是很光鮮的,掙得不多也夠花了。但是人終歸要結婚生子,終歸會老,到了40歲,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藥,要有人看護,自己要還房貸,要過基本體面的生活,要養小孩……那個時候需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並不能說明什麼。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不太贊成過於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鬆比賽,和真正的馬拉鬆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人最後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3k-6k/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問題是,5年以後拿多少?估計5k-10k了不起了。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後面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前兩天問我的一個銷售,你會的這些東西一個新人2年就都學會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卻只是你的一半,到時候,你怎麼辦?

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體育比賽,有初賽、複賽、決賽。初賽的時候大家都剛剛進社會,大多數都是實力一般的人,這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很快就能讓人脫穎而出,於是有的人二十多歲做了經理,有的人遲些也終於贏得了初賽,三十多歲成了經理。然後是複賽,能參加複賽的都是贏得初賽的,每個人都有些能耐,在聰明才智上都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再想要勝出就不那麼容易了,單靠一點點努力和認真還不夠,要有很強的堅忍精神,要懂得靠團隊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長遠的眼光……

看上去贏得複賽並不容易,但,還不是那麼難。因為這個世界的規律就是給人一點成功的同時讓人驕傲自滿,剛剛贏得初賽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贏得的僅僅是初賽,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大多數人都會驕傲自滿起來,認為自己已經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學習了,他們會認為之所以不能再進一步已經不是自己的原因了。雖然他們仍然不好對付,但是他們沒有耐性,沒有容人的度量,更沒有清晰長遠的目光。就像一隻憤怒的鬥牛,雖然猛烈,最終是會敗的,而贏得複賽的人則像鬥牛士一樣,不急不躁,跟隨著自己的節拍,慢慢耗盡對手的耐心和體力。贏得了複賽以後,大約已經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職業經理人了,當上了中小公司的總經理,大公司的副總經理,主管著每年幾千萬乃至幾億的生意。

最終的決賽來了,說實話我自己都還沒有贏得決賽,因此對於決賽的決勝因素也只能憑自己的猜測而已,這個時候的輸贏或許就像武俠小說裡寫得那樣,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對方犯錯了,要想輕易擊敗對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渾身解數,還需要一點運氣和時間。世界的規律依然發揮著作用,贏得複賽的人已經不只是驕傲自滿了,他們往往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別人的話,有些人的脾氣變得暴躁,心情變得浮躁,身體變得糟糕,他們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在決賽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擊敗,等著別人被自己擊敗。這和體育比賽是一樣的,最後高手之間的比賽,就看誰失誤少誰就贏得了決賽。



二、根源

你工作快樂麼?你的工作好麼?

有沒有覺得幹了一段時間以後工作很不開心?有沒有覺得自己入錯了行?有沒有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有沒有覺得工作像一團亂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種痛苦?有沒有很想換個工作?有沒有覺得其實現在的公司並沒有當初想像得那麼好?有沒有覺得這份工作是當初因為生存壓力而找的,實在不適合自己?你從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麼?你每天開心麼?

天涯上憤怒的人很多,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不快樂?你為什麼憤怒?

其實,你不快樂的根源,是因為你不知道要什麼!你不知道要什麼,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麼,你不知道追求什麼,所以你什麼也得不到。

我總覺得,職業生涯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麼?大多數人大概沒想過這個問題,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錯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對於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幾年重來一次找工作的過程麼?你想每年都在這種對於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過麼?不想的話,就好好想清楚。飲鴆止渴,不能因為口渴就拼命喝毒藥。越是焦急,越是覺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飢不擇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敗,你的經歷越來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著你的簡歷就皺眉頭。於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只能哀嘆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時,只能到天涯上來發洩一把,在失敗者的共鳴當中尋求一點心理平衡罷了。大多數人都有生存壓力,我也是,有生存壓力就會有很多焦慮,積極的人會從焦慮中得到動力,而消極的人則會因為焦慮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須在壓力下做出選擇,這就是世道,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

一般我們處理的事情分為重要的事情和緊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會常常去做緊急的事情。比如鍛煉身體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則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鍛煉身體保持健康,就會常常為了病痛煩惱。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麼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會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緊急的事情給人的壓力比較大,迫使人們去趕緊做,相對來說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大多數人做事情都是以壓力為導向的,壓力之下,總覺得非要先做緊急的事情,結果就是永遠到處救火,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隊一樣忙碌痛苦,也是因為工作中沒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說自己活在水深火熱為了生存顧不上那麼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難是當初你們沒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們還是因為急於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麼或許將來要繼續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結果。我始終覺得我要說的話題,沉重了點,需要很多思考,遠比唐笑打武警的話題來的枯燥乏味,但是,天下沒有輕鬆的成功,成功,要付代價。請先忘記一切的生存壓力,想想這輩子你最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最要緊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麼。



三、什麼是好工作

當初微軟有個唐駿,很多大學裡的年輕人覺得這才是他們嚮往的職業生涯,我在清華bbs裡發的帖子被這些學子們所不屑,那個時候學生們只想出國或者去外企,不過如今看來,我還是對的,唐駿去了盛大,陳天橋創立的盛大,一家民營公司。一個高學歷的海歸在500強的公司裡拿高薪水,這大約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問題是,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在做這個夢,好的職位卻只有500個。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歡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歡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認為外企公司很好,可是好在哪裡呢?好吧,他們在比較好的寫字樓,這是你想要的麼?他們出差住比較好的酒店,這是你想要的麼?別人會羨慕一份外企公司的工作,這是你想要的麼?那一切都是給別人看的,你幹嗎要活得那麼辛苦給別人看?另一方面,他們薪水福利一般,並沒有特別了不起,他們的晉昇機會比較少,很難做到很高階的主管,他們雖然厭惡常常加班,卻不敢不加班,因為'你不干有得是人幹',大部分情況下會找個台灣人香港人新加坡人來管你,而這些人又往往有些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你想清楚了麼?500強一定好麼?找工作究竟是考慮你想要什麼,還是考慮別人想看什麼?

我的大學同學們大多數都到美國了,甚至畢業這麼多年了,還有人最近到國外去了。出國真的有那麼好麼?我的大學同學們,大多數還是在博士、博士後、訪問學者地掙扎著,至今只有一個正經在一個美國大學裡拿到個正式的教職。國內的教授很難當麼?我有幾個表親也去了國外了,他們的父母獨自在國內,沒有人照顧,有好幾次人在家裡昏倒都沒人知道,出國,真的這麼光彩麼?就像有人說的'很多事情就像看A片,看的人覺得很爽,做的人未必。

人總想找到那個最好的,可是,什麼是最好的?你覺得是最好的那個,是因為你的確了解,還是因為別人說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對於別人是最好的,對於你也一定是最好的麼?

對於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要最清楚,別人的意見並不是那麼重要。很多人總是常常被別人的意見所影響,親戚的意見,朋友的意見,同事的意見……問題是,你究竟是要過誰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續集,也不是兒女一生的前傳,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別人無法也負不起這個責任。自己做的決定,至少到最後,自己沒什麼可後悔。對於大多數正常智力的人來說,所做的決定沒有大的對錯,無論怎麼樣的選擇,都是可以嘗試的。比如你沒有考自己上的那個學校,沒有入現在這個行業,這輩子就過不下去了?就會很失敗?不見得。

我想,好工作,應該是適合你的工作,具體點說,應該是能給你帶來你想要的東西的工作,你或許應該以此來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規模,外企還是國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來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賺錢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還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麼,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麼,你就永遠也不會找到好工作,因為你永遠只看到你得不到的東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經在你的身邊,只是,你還沒有學會珍惜。人們總是盯著得不到的東西,而忽視了那些已經得到的東西。




四、普通人

我發現中國人的勵志和國外的勵志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國的勵志比較鼓勵人立下大志願,臥薪嘗膽,有朝一日成富成貴。而國外的勵志比較鼓勵人勇敢面對現實生活,面對普通人的困境,雖然結果也是成富成貴,但起點不一樣,相對來說,我覺得後者在操作上更現實,而前者則需要用999個失敗者來堆砌一個成功者的故事。

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意思就是,概率這件事是很準的。因此,我們不會買彩票中500萬,我們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我們不會坐飛機掉下來,我們當中很少的人會創業成功,我們之中有30%的人會離婚,我們之中大部分人會活過65歲……

所以請你在想自己要什麼的時候,要得'現實'一點,你說我想要做李嘉誠,抱歉,我幫不上你。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這種人,是靠命的,看我寫的這篇文章絕對不會讓你成為他們,即使你成為了他們,也絕對不是我這篇文章的功勞。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真正當皇帝的只有一個人,王侯將相,人也不多。目標定得高些對於喜歡挑戰的人來說有好處,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反而比較容易灰心沮喪,很容易就放棄了。

回過頭來說,李嘉誠比你有錢大致50萬倍,他比你更快樂麼?或許。有沒有比你快樂50萬倍,一定沒有。他比你最多也就快樂一兩倍,甚至有可能還不如你快樂。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和別人比賽,比誰要得更多更高,比誰的目標更遠大。雖然成為李嘉誠這個目標很宏大,但你並不見得會從這個目標以及追求目標的過程當中獲得快樂,而且基本上你也做不到。你必須聽聽你內心的聲音,尋找真正能夠使你獲得快樂的東西,那才是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要的東西,或者我們把它稱之為目標,目標其實並沒有高低之分,你不需要因為自己的目標沒有別人遠大而不好意思,達到自己的目標其實就是成功,成功有大有小,快樂卻是一樣的。我們追逐成功,其實追逐的是成功帶來的快樂,而非成功本身。職業生涯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被攀比的心態蒙住眼睛,忘記了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忘記了是什麼能使我們更快樂。

社會上一夜暴富的新聞很多,這些消息,總會在我們的心裡面掀起很多漣漪,漣漪多了就變成驚濤駭浪,心裡的驚濤駭浪除了打翻承載你目標的小船,並不會使得你也一夜暴富。 '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我們這些普通人既沒有當賊的勇氣,又缺乏當賊的狠辣絕決,雖然羨慕吃肉,卻更害怕挨揍,偶爾看到幾個沒挨揍的賊就按奈不住,或者心思活動,或者大感不公,真要叫去做賊,卻也不敢。

我還是過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樂,至少,晚上睡得著覺。



五、跳槽與積累

首先要說明,工作是一件需要理智的事情,所以不要在工作上耍個性,天涯上或許會有人覺得你很有個性而叫好,煤氣公司電話公司不會因為覺得你很有個性而免了你的帳單。當你很帥地炒掉了你的老闆,當你很酷地挖苦了一番招聘的HR,賬單還是要照付,只是你賺錢的時間更少了,除了你自己,沒人受損失。

我並不反對跳槽,但跳槽決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頻繁跳槽的後果是讓人覺得沒有忠誠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現在很多人從網上找工作,很多找工作的網站常常給人出些餿主意,要知道他們是盈利性企業,當然要從自身盈利的角度來考慮,大家越是頻繁跳槽頻繁找工作他們越是生意興隆,所以鼓動人們跳槽是他們的工作。所以他們會常常告訴你,你拿的薪水少了,你享受的福利待遇差了,又是'薪情快報'又是'讚歎自由奔放的靈魂'。至於是否會因此讓你不能安心,你跳了槽是否解決問題,是否更加開心,那個,他們管不著。

要跳槽肯定是有問題,一般來說問題發生了,躲是躲不開的,很多人跳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不開心,如果這種不開心,在現在這個公司不能解決,那麼在下一個公司多半也解決不掉。你必須相信,90%的情況下,你所在的公司並沒有那麼爛,你認為不錯的公司也沒有那麼好。就像圍城裡說的,'城裡的人拼命想衝出來,而城外的人拼命想衝進去。'每個公司都有每個公司的問題,沒有問題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換個環境你都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問題,與其如此,不如就在當下把問題解決掉。很多問題當你真的想要去解決的時候,或許並沒有那麼難。有的時候你覺得問題無法解決,事實上,那隻是'你覺得'。

人生的曲線應該是曲折向上的,偶爾會遇到低谷但大趨勢總歸是曲折向上的,而不是像脈衝波一樣每每回到起點,我見過不少面試者,30多歲了,四五份工作經歷,每次多則3年,少則1年,30多歲的時候回到起點從一個初級職位開始乾起,拿基本初級的薪水,和20多歲的年輕人一起競爭,不覺得有點辛苦麼?這種日子好過麼?

我非常不贊成在一個行業超過3年以後換行業,基本上,35歲以前我們的生存資本靠打拼,35歲以生存的資本靠的就是積累,這種積累包括人際關係,經驗,人脈,口碑……如果常常更換行業,代表幾年的積累付之東流,一切從頭開始,如果換了兩次行業,35歲的時候大概只有5年以下的積累,而一個沒有換過行業的人至少有了10年的積累,誰會佔優勢?工作到2-3年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工作不順利,好像到了一個瓶頸,心情煩悶,就想辭職,乃至換一個行業,覺得這樣所有一切煩惱都可以拋開,會好很多。其實這樣做只是讓你從頭開始,到了時候還是會發生和原來行業一樣的困難,熬過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都會碰到幾個瓶頸,你熬過去了而別人沒有熬過去你就領先了。跑長跑的人會知道,開始的時候很輕鬆,但是很快會有第一次的難受,但過了這一段又能跑很長一段,接下來會碰到第二次的難受,堅持過了以後又能跑一段,如此往復,難受一次比一次厲害,直到堅持不下去了。大多數人第一次就堅持不了了,一些人能堅持到第二次,第三次雖然大家都堅持不住了,可是跑到這裡的人也沒幾個了,這點資本足夠你安穩活這一輩子了。

一份工作到兩三年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變成熟手,這個時候往往會陷入不斷的重複,有很多人會覺得厭倦,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搞懂了一切,從而懶得去尋求進步了。很多時候的跳槽是因為覺得失去興趣了,覺得自己已經完成比賽了。其實這個時候比賽才剛剛開始,工作兩三年的人,無論是客戶關係,人脈,手下,和領導的關係,在業內的名氣……還都是遠遠不夠的,但稍有成績的人總是會自我感覺良好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跟客戶關係鐵得要命,覺得自己在業界的口碑好得很。其實可以肯定地說,一定不是,這個時候,還是要拿出前兩年的干勁來,穩紮穩打,積累才剛剛開始。

你足夠了解你的客戶嗎?你知道他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你足夠了解你的老闆麼?你知道他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你足夠了解你的手下麼?你知道他最大的煩惱是什麼嗎?如果你不知道,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已經積累夠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麼能讓他們幫你的忙,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情,你又何來的成功?




六、等待

這是個浮躁的人們最不喜歡的話題,本來不想說這個話題,因為會引起太多的爭論,而我又無意和人爭論這些,但是考慮到對於職業生涯的長久規劃,這是一個躲避不了的話題,還是決定寫一寫,不愛看的請離開吧。

並不是每次穿紅燈都會被汽車撞,並不是每個罪犯都會被抓到,並不是每個錯誤都會被懲罰,並不是每個貪官都會被槍斃,並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並不是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會有人看到,並不是你每一點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報,並不是你的每一個善意都能被理解……這個,就是世道。好吧,世道不夠好,可是,你有推翻世道的勇氣麼?如果沒有,你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麼?有很多時候,人需要一點耐心,一點信心。每個人總會輪到幾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辦法。

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屬於你的那一刻。周潤發等待過,劉德華等待過,周星馳等待過,王菲等待過,張藝謀也等待過……看到了他們如今的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當初他們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馬獎影帝在街邊擺地攤?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劇場裡給一位觀眾說相聲?你可曾看到周星馳的角色甚至連一句台詞都沒有?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悶的日子,我幾乎能想像得出來他們藉酒澆愁的樣子,我也能想像得出他們為了生存而掙扎的窘迫。在他們一生最中燦爛美好的日子裡,他們渴望成功,但卻兩手空空,一如現在的你。沒有人保證他們將來一定會成功,而他們的選擇是耐住寂寞。如果當時的他們總念叨著'成功只是屬於特權階級的',你覺得他們今天會怎樣?

曾經我也不明白有些人為什麼並不比我有能力卻要坐在我的頭上,年紀比我大就一定要當我的領導麼?為什麼有些爛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賺錢?為什麼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的人能那麼容易賺錢,而輪到我們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正規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還在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在社會裡掙扎奮鬥了,他們在社會上奮鬥積累了十幾二十年,我們新人來了,他們有的我都想要,我這不是在要公平,我這是在要搶劫。因為我要得太急,因為我忍不住寂寞。二十多歲的男人,沒有錢,沒有事業,卻有蓬勃的慾望。

人總是會遇到挫折的,人總是會有低潮的,人總是會有不被人理解的時候的,人總是有要低聲下氣的時候,這些時候恰恰是人生最關鍵的時候,因為大家都會碰到挫折,而大多數人過不了這個門檻,你能過,你就成功了。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需要耐心等待,滿懷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會放棄你,機會總會來的。至少,你還年輕,你沒有坐牢,沒有生治不了的病,沒有欠還不起的債。比你不幸的人遠遠多過比你幸運的人,你還怕什麼?

路要一步步走,雖然到達終點的那一步很激動人心,但大部分的腳步是平凡甚至枯燥的,但沒有這些腳步,或者耐不住這些平凡枯燥,你終歸是無法迎來最後的那些激動人心。

逆境,是上帝幫你淘汰競爭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別人也不好受,你堅持不下去了,別人也一樣,千萬不要告訴別人你堅持不住了,那隻能讓別人獲得堅持的信心,讓競爭者看著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賽。勝利屬於那些有耐心的人。

在最絕望的時候,我會去看電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JerryMaguire》,讓自己重新鼓起勇氣,因為,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總還是有希望。當所有的人離開的時候,我不失去希望,我不放棄。每天下班坐在車裡,我喜歡哼著《隱形的翅膀》看著窗外,我知道,我在靜靜等待,等待屬於我的那一刻。




七、入對行跟對人

在中國,大概很少有人是一份職業做到底的,雖然如此,第一份工作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兩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對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入行,現代的職業分工已經很細,我們基本上只能在一個行業裡成為專家,不可能在多個行業裡成為專家。很多案例也證明即使一個人在一個行業非常成功,到另外一個行業,往往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你想改變世界,還是想賣一輩子汽水?'是喬布斯邀請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考利加盟蘋果時所說的話,結果這位在百事非常成功的約翰,到了蘋果表現平平。其實沒有哪個行業特別好,也沒有哪個行業特別差,或許有報導說哪個行業的平均薪資比較高,但是他們沒說的是,那個行業的平均壓力也比較大。看上去很美的行業一旦進入才發現很多地方其實並不那麼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見。

說實話,我自己都沒有發大財,所以我的建議只是讓人快樂工作的建議,不是如何發大財的建議,我們只討論一般普通打工者的情況。我認為選擇什麼行業並沒有太大關係,看問題不能只看眼前。比如,從前年開始,國家開始整頓醫療行業,很多醫藥公司開不下去,很多醫藥行業的銷售開始轉行。其實醫藥行業的不景氣是針對所有公司的,並非針對一家公司,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這個時候跑掉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多數正規的醫藥公司即使不做新生意撐個兩三年總是能撐的,大多數醫藥銷售靠工資撐個兩三年也是可以撐的,國家不可能永遠捏著醫藥行業不放的,兩三年以後光景總歸還會好起來的,那個時候別人都跑了而你沒跑,那時的日子應該會好過很多。有的時候覺得自己這個行業不行了,問題是,再不行的行業,做得人少了也變成了好行業,當大家都覺得不好的時候,往往卻是最好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金融行業好,金融行業門檻高不說,有多少人削尖腦袋要鑽進去,競爭激勵,進去以後還要時時提防,一個疏忽,就被後來的人給擠掉了,壓力巨大,又如何談得上快樂?也就未必是'好'工作了。

太陽能這個東西至今還不能進入實際應用的階段,但是中國已經有7家和太陽能有關的公司在紐交所上市了,國美蘇寧永樂其實是貿易型企業,也能上市,魯泰紡織連續10年利潤增長超過50%,賣茶的一茶一座,賣衣服的海瀾之家都能上市……其實選什麼行業真的不重要,關鍵是怎麼做。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關鍵是人。

有一點是需要記住的,這個世界上,有史以來直到我們能夠預見得到的未來,成功的人總是少數,有錢的人總是少數,大多數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數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離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數人說好的東西不見得好,大多數人說不好的東西不見得不好。大多數人都去炒股的時候說明跌只是時間問題,大家越是熱情高漲的時候,跌的日子越近。大多數人買房子的時候,房價不會漲,而房價漲的差不多的時候,大多數人才開始買房子。不會有這樣一件事情讓大家都變成功,發了財,歷史上不曾有過,將來也不會發生。有些東西即使一時運氣好得到了,還是會在別的時候別的地方失去的。

年輕人在職業生涯的剛開始,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做對的事情,不要讓自己今後幾十年的人生總是提心吊膽,更不值得為了一份工作賠上自己的青春年華。我的公司是個不行賄的公司,以前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自己的員工也不理解,不過如今,我們是同行中最大的企業,客戶樂意和我們打交道,尤其是在國家打擊腐敗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做生意不給錢的名聲,都敢於和我們做生意。而勇於給錢的公司,不是倒了,就是跑了,要不就是每天睡不好覺,人還是要看長遠一點。很多時候,看起來最近的路,其實是最遠的路,看起來最遠的路,其實是最近的路。

跟對人是說,入行後要跟個好領導好老師,剛進社會的人做事情往往沒有經驗,需要有人言傳身教。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一個好領導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好'的標準,不是他讓你少干活多拿錢,而是以下三個。

首先,好領導要有寬廣的心胸,如果一個領導每天都會發脾氣,那幾乎可以肯定他不是個心胸寬廣的人,能發脾氣的時候卻不發脾氣的領導,多半是非常厲害的領導。中國人當領導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強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個現像是,領導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閒人。如果看到這樣的環境,還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領導要願意從下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一點其實是從面試的時候就能發現的,如果這位領導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幾乎不聽你說什麼,這就危險了。從下屬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並不代表同意下屬的說法,但他必須了解下屬的立場,下屬為什麼要這麼想,然後他才有辦法說服你,只關心自己怎麼想的領導往往難以獲得下屬的信服。

第三,領導敢於承擔責任,如果出了問題就把責任往下推,有了功勞就往自己身上攬,這樣的領導不跟也罷。選擇領導,要選擇關鍵時刻能抗得住的領導,能夠為下屬的錯誤買單的領導,因為這是他作為領導的責任。

有可能,你碰不到好領導,因為,中國的領導往往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領導,因為他坐領導的位置,所以他的話就比較有道理,這是傳統觀念官本位的誤區,可能有大量的這種無知無能的領導,只是,這對於你其實是好事,如果將來有一天你要超過他,你希望他比較聰明還是比較笨?相對來說這樣的領導其實不難搞定,只是你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而已。多認識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強的人打交道,同樣能找到好的老師,不要和一群同樣鬱悶的人一起控訴社會,控訴老闆,這幫不上你,只會讓你更消極。和那些比你強的人打交道,看他們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學習他們,然後跟更強的人打交道。




八、選擇

我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實是選擇,因此在談職業生涯的時候不得不提到這個話題。

我始終認為,在很大的範圍內,我們究竟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每天我們都在做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可以不去寫這篇文章,去別人的帖子拍拍磚頭,也可以寫下這些文字,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可以多注意下格式讓別人易於閱讀,也可以寫成一堆,我可以就這樣發上來,也可以在發以前再看幾遍,你可以選擇不刮鬍子就去面試,也可以選擇出門前照照鏡子……每天,每一刻我們都在做這樣那樣的決定,我們可以漫不經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萬的小選擇累計起來,就決定了最終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未來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很多人會說我命苦啊,沒得選擇阿,如果你認為'去微軟還是去IBM''上清華還是上北大''當銷售副總還是當廠長'這種才叫選擇的話,的確你沒有什麼選擇,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選擇。但每天你都可以選擇是否為客戶服務更周到一些,是否對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是否把情況了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問題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選擇在是否在痛苦中繼續堅持,是否拋棄掉自己的那些負面的想法,是否原諒一個人的錯誤,是否相信我在這裡寫下的這些話,是否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生活每天都在給你選擇的機會,每天都在給你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你可以選擇賴在地上撒潑打滾,也可以選擇咬牙站起來。你永遠都有選擇。有些選擇不是立杆見影的,需要累積,比如農民可以選擇自己常常去澆地,也可以選擇讓老天去澆地,誠然你今天澆水下去苗不見得今天馬上就長出來,但常常澆水,大部分苗終究會長出來的,如果你不澆,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天生活都在給你機會,他不會給你一疊現金也不會拱手送你個好工作,但實際上,他還是在給你機會。我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任何了不起的社會關係,我的父親在大學畢業以後就被分配到了邊疆,那個小縣城只有一條馬路,他們那一代人其實比我們更有理由抱怨,他們什麼也沒得到,年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書都沒得讀,支援邊疆插隊落戶,等到老了,卻要給年輕人機會了。他有足夠的理由象成千上萬那樣的青年一樣坐在那裡抱怨生不逢時,怨氣沖天。然而在分配到邊疆的十年之後,國家恢復招研究生,他考回了原來的學校。研究生畢業,他被分配到了安徽一家小單位裡,又是3年以後,國家第一屆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了原來的學校,成為中國第一代博士,那時的他比現在的我年紀還大。生活並沒有放棄他,他也沒有放棄生活。 10年的等待,他做了他自己的選擇,他沒有放棄,他沒有破罐子破摔,所以時機到來的時候,他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決定在你的每個小小的選擇之間。

你選擇相信什麼?你選擇和誰交朋友?你選擇做什麼?你選擇怎麼做? ……我們面臨太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當中,意識形態層面的選擇又遠比客觀條件的選擇來得重要得多,比如選擇做什麼產品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而選擇怎麼做才重要。選擇用什麼人並不重要,而選擇怎麼帶這些人才重要。大多數時候選擇客觀條件並不要緊,大多數關於客觀條件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要緊的是選擇怎麼做。一個大學生畢業了,他要去微軟也好,他要賣豬肉也好,他要創業也好,他要做遊戲代練也好,只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沒有什麼關係,要緊的是,選擇了以後,怎麼把事情做好。

除了這些,你還可以選擇時間和環境,比如,你可以選擇把這輩子最大的困難放在最有體力最有精力的時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40歲再說,只是到了40多歲,那正是一輩子最脆弱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個時候碰上了職業危機,實在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在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吃點苦,好讓自己脆弱的時候活得從容一些。你可以選擇在溫室裡成長,也可以選擇到野外磨礪,你可以選擇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也可以選擇40度的酷熱下,去見你的客戶,只是,這一切最終會累積起來,引導你到你應得的未來。

我不敢說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選擇,但是絕大部分事情你有選擇,只是往往你不把這當作一種選擇。認真對待每一次選擇,才會有比較好的未來。




九、選擇職業

職業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500強的CEO當中最多的是銷售出身,第二多的人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現代IT行業也有技術出身成為老闆的,但實際上,後來他們還是從事了很多銷售和市場的工作,並且表現出色,公司才獲得了成功,完全靠技術能力成為公司老闆的,幾乎沒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銷售就是一門跟人打交道的學問,而管理其實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學問,這兩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讓別人去做某件特定的事情。'而財務則是從數字的層面了解生意的本質,從宏觀上看待生意的本質,對於一個生意是否掙錢,是否可以正常運作有著最深刻的認識。

公司小的時候是銷售主導公司,而公司大的時候是財務主導公司,銷售的局限性在於只看人情不看數字,財務的局限性在於只看數字不看人情。公司初期,運營成本低,有訂單就活得下去,跟客戶也沒有什麼談判的條件,別人肯給生意做已經謝天謝地了,這個時候訂單壓倒一切,客戶的要求壓倒一切,所以當然要顧人情。公司大了以後,一切都要規範化,免得因為不規範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同時運營成本也變高,必須提高利潤率,把有限的資金放到最有產出的地方。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股東才不管你客戶是不是最近出國,最近是不是那個省又在搞嚴打,到了時候就要把業績拿出來,拿不出來就拋股票,這個時候就是數字壓倒一切。

前兩天聽到有人說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能做什麼?',等到公司做大了有規模了,我們想'不能做什麼。'很多人在工作中覺得為什麼領導這麼保守,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錯過很多機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你還年輕,你想的是'能做什麼',而作為公司領導要考慮的方面很多,他比較關心'不能做什麼'。

我並非鼓吹大家都去做銷售或者財務,究竟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和你究竟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有關係,有些人就喜歡下班按時回家,看看書聽聽音樂,那也挺好,但就不適合找個銷售的工作了,否則會是折磨自己。有些人就喜歡出風頭,喜歡成為一群人的中心,如果選擇做財務工作,大概也乾不久,因為一般老闆不喜歡財務太積極,也不喜歡財務話太多。先想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再決定要找什麼樣的職業。有很多的不快樂,其實是源自不滿足,而不滿足,很多時候是源自於心不定,而心不定則是因為不清楚究竟自己要什麼,不清楚要什麼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沒得到。

我想,我們還是因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為工作而生活,生活是最要緊的,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總是覺得生活的各方方面都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生活本身一團亂麻,工作也不會順利。所以要有娛樂、要有社交、要鍛煉身體,要有和睦的家庭……最要緊的,要開心,我的兩個銷售找我聊天,一肚子苦水,我問他們,2年以前,你什麼都沒有,工資不高,沒有客戶關係,沒有業績,處於被開的邊緣,現在的你比那時條件好了很多,為什麼現在卻更加不開心了?如果你做得越好越不開心,那你為什麼還要工作?首先的首先,人還是要讓自己高興起來,讓自己心態好起來,這種發自內心的改變會讓你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有氣質,更能包容……否則,看看鏡子裡的你,你滿意麼?

有人會說,你說得容易,我每天加班,不加班老闆就會把我炒掉,每天累得要死,哪有時間娛樂、社交、鍛煉?那是人們把目標設定太高的緣故,如果你還在動不動就會被老闆炒掉的邊緣,那麼你當然不能設立太高的目標,難道你還想每天去打高爾夫?你沒時間去健身房鍛煉身體,但是上下班的時候多走幾步可以吧,有樓梯的時候走走樓梯不走電梯可以吧?辦公的間隙扭扭脖子拉拉肩膀做做俯臥?可以吧?誰規定鍛煉就一定要拿出每天2個小時去健身房?你沒時間社交,每月參加郊遊一次可以吧,週末去參加個什麼音樂班,繪畫班之類的可以吧,去嘗試認識一些同行,和他們找機會交流交流可以吧?開始的時候總是有些難的,但邁出這一步就會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而每天工作得很苦悶,剩下的時間用來咀嚼苦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讓生活更加糟糕。  雖然離開惠普僅有十五天,但感覺上惠普已經離我很遠。我的心思更多放在規劃自己第二階段的人生,這並非代表我對惠普沒有任何眷戀,主要還是想以此驅動自己往前走。

万科王石登珠穆朗瑪峰的體驗給我很多啟發,雖然在出發時攜帶大量的物資,但是登頂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減輕負荷,最終只有一個氧氣瓶和他登上峰頂。登山如此,漫長的人生又何嘗不是。我宣布退休後,接到同事朋友同學的祝賀。大部分人都認為我能夠在這樣的職位上及年齡選擇退休,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福氣。

還有一部分人懷疑我只是藉此機會換個工作,當然還有一些人說我在HP做不下去了,趁此機會離開。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說台灣的製造業毛利率不到4%,非常悲哀,我就是屬於那種「每天拼來拼去,毛利率不到4%」的人,我記得,英業達董事長葉國一先生曾經開玩笑說:「我們這個產業,是個『茅山道士』的產業」,聽起來好像武俠小說,但不是真正的茅山道士,而是「毛利率3到4」,我們就是在這個產業中每天拼搏。

我今天想要用一個比較個人的觀點,不是經濟學者,沒有可靠的數據,今天用到的數字大都是我私人揣測出來的,也不是政治人物,沒有很多口號,而是用台灣製造業從業人員的身分來談,以一個比較寬廣的視野來看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

今天早上,在我來的路上,打開早報看到報紙的社論標題是「西進是對還是錯?」,「產業西進是不是造成創意研發無法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原因?」。事實 上,這幾年來我們幾乎天天都在思考這個題目,很多法人來訪問我們時,也都一直在問這些問題,天天都在想:「製造業該何去何從?」。今天我想用一個有血有肉、有痛苦的角度,來與各位分享我對台灣製造業的觀察。

現在,我們每天聽到的產業策略就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是反過來變成「有效開放,積極管理」,不曉得是否還有其他組合,或是我們談西進、鎖國、三通、創新、研發、品牌、全球化、營運中心、兩兆雙星,但我們有沒有辦法承受這些強力的藥劑在身上,我們有沒有實力按照這些偉大的口號走上一個榮景與未來,我想,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台灣製造業版圖最大特色---自己人拼自己人

我們或許可以先從台灣製造業版圖看起,這是台灣的主體產業,我們大都是OEM/ODM,我們有很多大型代工製造業者,5年前我可能會講成鴻海、廣達、仁寶,但現在的狀況是泛鴻海、泛廣達、泛仁寶,其中包括很多企業分支、上下游整合的布局等。這些公司雖然各自有不同的領域、也都需要深淺不同的技術支持,但卻都還是在做代工製造,營運模式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些代工製造業者帶動了很多元件業者,這些元件供應商就是提供元件給這些代工製造商,台灣也有一 些元件業者很爭氣,可以直接把元件賣給歐美大公司。

光看這樣的版圖,你有什麼感覺呢?到底有什麼特色呢?很大一個特色就是在這個版圖裏,我們都是在與自己競爭。

台灣有18項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就以我個人比較熟悉的NB產業來看,台灣2006年NB產量佔全球市場82%,我想2007年一定會到90%以 上,但不是廣達與仁寶競爭,就是仁寶與英業達競爭、英業達再去與緯創競爭,幾乎都是台灣廠商自己在競爭。雖然帶動的產值非常大,在這樣的競爭條件下,很多 公司投入很多錢去做研發;大家都知道施振榮先生提出微笑曲線的理論,微笑曲線兩端的品牌與研發的附加價值都非常高,比我們做製造高出很多,但我們競爭的結 果是,很多廠商花了很多錢去做研發、去改善製程、去提升品質,然而結果只是讓你有更多機會去拿到單子,價格卻還是一樣差,差別只在於誰能拿到訂單。

所以對台灣製造業而言,施先生描述的微笑曲線其實是嘴巴歪一邊的微笑曲線,因為研發產生的價值只是能讓你拿到訂單,並無法產生高附加價值,所以研發那一邊的嘴角翹不了多高。ODM與OEM的差別,只是在客戶面前證明我們能做更好的東西,但也只是為了要拿到單子而已,ODM的「D」是小寫的「d」,還不是大寫的「D」。台灣廠商努力投入研發,只是成為拿到訂單的工具。

30年時空背景已迥異 台灣卻仍死守一畝田?

台灣代工製造業的版圖很大,究竟是在怎樣的時空條件下,台灣才形成了這樣的局面? 這是30、40年前,由政府與產業界共同走出來的路,是在相對人才、技術、及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共同走出來的一條路。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現在 的人才、技術、與可運用的資源比30年前多出非常多,時空條件已完全不同,可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守著這一畝三分田捨不得放棄。

單以鴻海來看,5、6年前,可能沒有人覺得它有多大,30年前,它可能還在三重騎腳踏車,根本感受不到它的氣勢。30年前台灣對國外產業、技術是很 陌生的,30年前的留學生也才剛到美國展開求學生涯,有產業經驗的人才並不多,不像現在,很多擁有國外產業經驗的人才回到台灣,帶動這些IC設計、帶動很多技術的開發,而30年前台灣產業與國外交流的機會也很少,不像現在每天絡繹於途、每天都在國外飛來飛去。

以NB來看,最早期台灣廠商就是代工製造,客人設計好交給台灣製造,就是EMS型態的生意,後來變成ODM,就是由台灣廠商設計生產;而現在,台灣廠商是連市場行銷都一手包,戴爾(Dell)、惠普(HP)就是來看明年我們可以提供什麼產品、能夠做什麼產品,以前是開規格給台灣做,因為他們了解市場,所以開好規格給台灣廠商做,但現在卻是都交給台灣廠商一手做到完。所以,我們對市場的了解,也不是30年前的狀況可以比擬的,但很奇怪的是,儘管是這樣,我們還是在做代工製造,還是在做30年前的事。

當時的時空條件下所形成的營運模式,我們還在大力的加碼,大力的加工,好像沒辦法走出一條出路,我想,這也是為何很多有識之士,每天都在呼籲我們應該走出不同的路,時空條件不一樣了,應該要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我們每天都在談創新,很多人以為創新就是那些精巧的設計;事實上,一個營運模式的卡位,到底要卡在怎樣的關鍵位子,比如代工的營運模式,就是一種創新,替台灣帶來如此波濤洶湧的榮景,就是一個偉大的創新。下一個營運模式應該卡在怎樣的位子上,將會是另一個重要的創新,究竟是向左轉向右轉,是研發還是品牌,很多人都這樣講,包括我自己也是,不過要做出來,要落實執行,才是一個關鍵。


百億美元超大企業集團成型 購併、國際化、向左向右走

我們從製造業的版圖中,來看看它已形成怎樣的規模。我估計,2008年台灣代工製造業的規模可達到3兆新台幣以上,而且將有10家企業達到100億 美元的年營收規模。在我的實務經驗裏面,100億美元年營收規模的企業,就已經是具有國際級規模的公司,在國際上很多場合就可以跟別人平起平坐了。

而以目前台灣赴大陸設廠生產的狀況來看,我估計,2008年台商僱用的大陸員工人數將達到3,000萬人,怎麼算出來?以目前製造業約4到5萬家計 算,其中應該至少有90%都已到大陸設廠,而派出去的台幹可能高達40到50萬人,而每一個台幹通常會帶60人到100人的大陸員工,若以平均值約60人 計算,50萬X60就是3,000萬人,這是很可怕的,我們帶動了3,000萬的大陸勞工就業機會,而若以營收年成長率10%計算,2013年台商僱用大陸員工人數更將達到5,400萬人。

這是一個很大的動能,到底這樣的動能,代表了什麼意義?這麼多年來,這麼大的規模,究竟發展出怎樣的趨勢? 我認為,台灣製造業有五大趨勢:購併成長、大集團的形成、全球化經營、向左向右轉、財務國際化。台灣製造業的規模已經這麼大,未來若要成長,一定是要透過合併。鴻海一個7,000億~8,000億元的規模,它若要繼續成長,就一定要購併,除了台灣的購併,也包括國際的購併案。

台灣製造業已經有8家以上的大型集團企業,包括鴻海、光寶、仁寶、廣達、明基、宏碁、聯電、台積電等等,對照日本、南韓過去幾十年並無新的企業集團出現的經驗來看,台灣短期內應該不會再有新的集團出現了。

我從小到大,都認為台灣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不像南韓都是大企業,但現在我看到的是很多的大企業集團在形成中,大集團最大的意義是有超大的資源可以做許多事。

舉例來說,我想如果晶圓代工公司要提升製程,隨便拿出10幾20億元投入研發絕不是一件難事,但如果要透過政府來做,光想到10億、20億元的預算 要經過立法院,就知道結果一定很慘烈。所以,未來企業的轉型、創新的責任都應漸漸回到企業自己本身,因為企業自己有很多資源可以做。政府的科技產業政策不 需要像過去30年那樣再帶著企業做、或是教企業怎麼做。企業漸漸集團化,自己擁有的資源、人才、及國際視野,絕對不會比政府的科技官僚少或差,李國鼎、潘文淵的時代,由政府帶著企業往前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我們的科技產業政策好像還處於轉型的尷尬期,讓人不時感受到李潘的身影猶存。

另外,企業漸漸轉向全球化,像是鴻海、宏碁、明基等等,我舉一個小例子,就像是台灣在DVD播放器產業早已擁有相當高的佔有率,但卻始終被說成是 「無頭產業」,因為台灣沒有自行開發生產DVD讀寫頭的能力,但就有一家開發DVD讀寫頭的公司,這家公司的研發實力乃經由購併飛利浦旗下的讀寫頭團隊而來,還有一個團隊在日本橫濱,所以,現在這家公司所有的研發人員都在海外,在這個公司裏面,有荷蘭腔的英文、有日本腔的英文、也有台灣腔的英文,大家共熔 一爐。這就是台灣廠商應該去做的事,就是往全球化發展,我們應該要到國際上去找人才、到國際上去找資源。

現在很多人都說要向右轉做品牌,做品牌說起來很簡單,好像把牌子掛起來,就是做品牌,去買一個西門子那麼大的事情,也叫做品牌。但也有很多人向左轉去投資做研發、創新,我知道,很多台灣製造業若不投資研發,EPS可能會增加1元,但做了這麼多研發,卻還是只變成爭取訂單的工具,不過,台灣公司投資研發的觀念已經很普及,只是研發的深度只限於開發短期產品。

而代工製造廠商的財務也已相當國際化,外資持股比重通常都不低,但這樣的國際化,是我們被別人國際化,未來有沒有可能是台灣把別人國際化呢?像是讓國外企業來台灣掛牌。如果能夠走到那一步,我們的國際化就更成功了。

 台灣製造業已不單是一個行業,台灣製造業是一種優勢的製造文化,一種生活型態。製造業的本質是瑣碎、細緻、謹慎、耐煩;也因為是一種文化,所以不會被輕易取代。台灣製造業的精神是:「拼擠榨趕」。業績是拼出來的,利潤是擠出來的,績效是榨出來的,產品是趕出來的。台灣製造業員工過的是「煎煮炒炸」的命運,就是拼搏、彈性、短視、悲情。

我常常不是用產業的觀點來看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是一種文化、生活型態,我曾有一個客戶,改換跑道到另一個產業去,他到那個產業之後,還是回到台灣來找人幫他生產,因為他在全球其他地方找不到像台灣一樣的代工製造資源,這樣一個優勢強勢的製造業,應當非常風光才對呀!

台灣製造業已是一種文化 「拼擠榨趕」的精神+「煎煮炒炸」的生活

但事實卻不然,我們每天都要擔心小細節會不會出錯、每天都在想有沒有幾分幾釐的降價空間,我們有千億元的營收規模,但我們的主管每天都在想還能不能再降個1分、2分,製造業無法讓你大開大闔,也不是很羅曼蒂克,更不是讓你覺得江山如此多嬌、引英雄競折腰去逐鹿中原的產業,它只是一個幕後的產業,沒有明星、才子、佳人,而是很瑣碎、細緻、要能耐煩。

很多人會擔心,台灣製造業很多都跑到大陸去,我們會不會很快被取代,我認為,除非我們要放棄,否則不是那麼輕易就被取代,因為製造業是一種文化、生活型態,要有安靜的心,要能耐煩,要有很謹慎、很細心的管理階層才能做得起來。

如果有其他公司想要投入製造業型態的產業,像是大陸要做半導體廠,就要來台灣挖人,就像是中國古時候官場上存在的「紹興師爺」一樣,哪一個一發表出任成為哪個縣官,就要到紹興找個師爺,好幫他掌管錢糧刑名一樣,哪一個國家想搞製造,就是要來台灣尋覓製造業人才,找一個紹興師爺。

製造業是一種文化,不是典章制度,典章制度還可以模仿抄襲,但如果是文化、是生活型態,那就沒辦法抄襲。那麼製造業的文化是什麼?我歸納出來就是拼、擠、榨、趕。我們過的日子是,若拿到訂單就是100億,沒有就是0,在100億與0之間,你要不要去拼?所有的業績都是拼出來的。業界流傳一個笑話, 有一家台灣大廠的老闆為了爭取訂單,想盡辦法去探聽到大客戶來台灣的班機時間,親自到機場去迎接他,但一到機場,發現跟著大客戶一起下飛機走出來的,卻是對手公司的董事長!業績就是這樣拼出來的,就是這樣競爭出來的,無所不用其極。在100億元與0之間,你還會去顧慮到倫理?會不會無所不用其極討好客戶 呢?會不會有第二攤呢?

我們的利潤都是擠出來的,大家都知道價格下降很快,我隨便舉個例子,1年前LCD面板1.5吋的報價接近5美元,昨天已經變成2.5美元,我們的利潤就是這樣掉法的,那個速度真的就是叫跳樓,不會慢慢下降的,在這種狀況下要如何創造利潤呢?你就只有去擠,我們的績效也都是趕出來、榨出來的,我如果在晚上7點就離開辦公室,就會覺得有罪惡感,就覺得對不起太太、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社會、對不起所有人,怎麼可以這麼早下班?我們的績效就是這樣被榨出 來的。我們的產品也都是趕出來的,常常是一邊除錯,另一邊已經在生產線上生產,這是我們整個製造業的精神,就是在拼擠榨趕下形成的製造業文化。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每天過得是什麼日子呢?是「煎煮炒炸」的日子,每天都在拼搏,每天都有上戰場的感覺,上個月為了趕出貨,我們才拼得半死,分班二十四小時趕趕趕,兩岸三地每天電話都打個不停。我有一個業務主管告訴我,他有一天接到客戶20通以上的電話來催貨的記錄,每天都像上戰場一樣,我們是非常有彈性的,客戶要什麼,我們通通給,為的就是要有單子,拿到單子之後,再來想辦法,我們就自己盡全力彈性調整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台灣人的英文名字  製造業最高境界的彈性展現

 我在製造業裏面很多年,我感覺到台灣製造業最高境界的彈性顯現,就是台灣製造業中每個重要的人物都有個英文名字,我叫David,你知道施振榮先 生叫Stan、Terry郭就是郭台銘先生、林百里先生叫Barry、緯創的林憲銘先生叫Simon、光寶的宋董叫Raymond,華宇的李森田先生就叫 Stephen,我常常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子?你有沒有聽過日本Sony的社長叫Frank?他一定是一個日本名字,你有沒聽過韓國三星的社長叫David?有沒有聽過印度人取一個什麼奇怪的英文名字?一定是叫Rahul什麼的,甚至連大陸企業也是如此,你有沒聽過大陸企業的領導人出來會自己報 上英文名字的,很少見到吧!

但為什麼獨獨台灣製造業,每個人都有一個英文名字。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幹部,他姓陳,英文名字叫Bill,有天我的一個親戚告訴我,他認識一個陳某某在我們公司工作,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他是誰,直到告訴我他的英文名字,我才恍然大悟,喔!是Bill啊!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企業文化,這就是終極高度彈性的顯現,讓我們的客戶容易稱呼、很容易記得我們,用盡一切方法,用盡一切的彈性,甚至改變自己的 名字,就是要讓你的客戶認識你,讓你的客戶與你產生很好的互動,然後願意給你單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怎能看得很長遠呢?我們一定是短視的,我們不可 能規畫3年後的事情,我們通常擔心的是下個月、或下一季的訂單,或者在3個季度之後的設計產品是否符合客戶的需求。

我們與客戶的關係是不對稱的,客戶下單,然後我們一堆人一起競爭訂單,這就是不平衡的關係。因為這樣不平衡的關係,我們的員工過的日子是很悲情的,被客戶罵個30分鐘是常有的事情,是我們整個製造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到底成就了什麼東西?我們贏得了青樓薄倖名,也失去了不少。

我們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產業,徐志摩說的,數大便是美。我們形成了一個全球舉足輕重的產業。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互相競爭呢?你降個1塊美元、他降個2塊美元,就是這樣一直降下來,現實面就是這樣。我曾經突發奇想,既然台灣NB具有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何不來組一個NB合作社,像是產油國組成的OPEC一 樣來決定價格,誰敢不乖,我們就不出貨給他們、或是提高價錢。台灣NB產業就具有這樣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立一個像青果合作社一樣的組織,可以控制價格、控制市場?台灣NB佔全球90%,真的是舉足輕重,如果我們不出貨,就可能造成全球恐慌,NB是一個例子,手機也是。我們所生產的手機,每天要出貨到82個國家、2,000個據點,如果我們一天不出貨,那邊馬上就會出狀況,這就叫全球舉足輕重。我們今天的製造業就已具有全 球舉足輕重的能力了。

製造如種田! 海島型經濟的台灣能一直做下去嗎?

但是,製造業的悲哀是,製造有如種田。以前台灣是以農業養工業,再用工業扶持農業,走了30多年,卻發現製造業還是在種田,因為製造業與土地息息相 關、很難搬遷的,在大陸的工廠面積動輒幾平方公里,你搬得動嗎?做了30年才發現製造就跟種田一樣,與土地是息息相關的,沒辦法輕易移動的,需要一拖拉庫的人才能做,沒有人你根本做不起來。我們到大陸去,那麼多的生產,剛剛提到,我們要動用3,000~到5,000萬的人,難道只是因為工資便宜嗎?不是, 而是我們在台灣找不到人力,難道要進口那麼多人力來台灣做嗎?如果我們還是維持3,000萬員工的需求,那恐怕每一個人都要到線上去做作業員,才有辦法維持這樣一個代工製造的產業。

事實上,以代工製造業的型態來看,是比較適合大陸型地區的產業,因為代工製造業需要很大的地。台灣有一家大型代工廠,他在大陸的某個廠佔地18平方 公里、光是員工的伙食一天就要殺1,000頭豬。這樣的產業難道真的有辦法在台灣成長嗎?真的有辦法在台灣做生產嗎?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現在大陸在改變聘僱合同,而且工資不停的上漲,大陸的工資水準可能已經是越南的一倍以上,但我們有辦法離開嗎?其實,製造與種田是差不多,都是守著一畝三分田,蠻安土重 遷的。

近年來我們常常討論,我們應不應該西進?都說西進的結果是掏空台灣,使得台灣很多人沒有工作做。但是,我們能夠不去大陸做生產嗎?因為製造業本來就 是大陸型的經濟,沒有那塊地、沒有那麼多人就不可能做的,如果在台灣做的話,我們一定要選擇一些不同型式的產業,我想台灣是海島,應該比較適合發展海島型 的經濟。

 所以,我們今天若只是在乎1、2家廠商或是3、5家廠商,把他1、2個工廠搬到大陸去,就可以掀起軒然大波,在島內這邊談那邊談,就說那1、2家廠商造成失業率提高,我覺得,這是脫離產業的現實,因為台灣要有3,000多萬人,才能把這些產業移回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想,這是我們台灣製造業 目前實際的狀況,無關乎立場,無關乎口水。

跳脫兩岸走向真實國際化 15世紀的荷蘭「全球掠奪」思維

 那麼,未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不管未來是什麼,政府其實很難指導產業應該要怎麼做,事實上,現在的產業界,他們的人才、資源、國際化都很充足,他們很清楚下一波最好的產品是什麼,我們不需要去幫他、帶領他們,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走出真實的國際化,不要把國際化與西進到大陸混成一談,我們是海島型經濟,光只會擔心到大陸去,是一個思維的墮落,好像自己能經營大陸型經濟一樣,畢竟我們是個海島型經濟的國家,所以我們必須走出去,用國際化的人才,就像那個光碟機讀取頭公司,現在全部都是國際人才。

我希望提醒台灣的產業界與很多年輕人,特別要了解,今天台灣的人才,光跟大陸比好了,我們的人才數量少,更悲哀的是,我們的人才素質也不見得比他們高,我必須提醒大家這一點,大陸的人才是在百分之一裏面選出來的,都是很可觀的。我以前在台大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助教,他後來出國讀書,之後他到了大陸微軟天才學院當領導,多年之後,我在雜誌上讀到他的訪問稿,他告白說他選擇去大陸,就是因為大陸人才非常多,在大陸可以帶動很多的創新,所以,我想提醒台灣很多人注意的是,其實我們今天台灣的人才是不足的,而且素質不見得是那麼好的。我們必須要有國際化的思維,一定要跳脫兩岸的思維。

我認為台灣應該要開始發展一套「全球掠奪」的思維。我以荷蘭為例,在15世紀到16世紀之交,荷蘭雖然不是一個海島型國家,是自然資源非常有限的北歐小國家,但他們透過稅制的修訂調整,鼓勵到海外去發展,在印尼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但東印度公司所有的經濟行為跟荷蘭本土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從印尼開著船到台灣買鹿皮,再跑到日本賣給日本人,再跑到中國買瓷器,再回到雅加達銷售回整個歐洲市場,整個經濟行為都不是在荷蘭本地,都是在國際海域進行的商業活 動,他們的重心不在荷蘭,只是透過稅制法律的鼓勵,讓他們賺了錢還是帶回荷蘭。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思維。海島型國家沒有市場,缺乏資源,我們應該五湖四海去掠奪才對呀!

所以,我們的產業的成功,為什麼一定要要求企業的營運中心設在台灣?難道所有船都跑到台灣才是最佳途徑嗎?所有的飛機要飛到台灣才是最佳的運送方式 嗎?我覺得,應該是我們的人要出去,是要到南美洲或印度或其他地方成立營運中心,我們現在面對的現實是,我們不會是國際的營運中心,我們已喊了這麼多年, 讓我們面對這個現實,台灣不一定具備、或說還差一大截,成為亞太甚或全球營運中心的條件。摩托羅拉的營運中心還是設在新加坡,而不是在台灣,現在可能更 難,因為可能會跑到大陸去;偉創力這樣的一個公司,他的營運中心也在新加坡,也不在台灣。我們有一些現實面的問題,不是喊喊政治口號就會實現的。

所以,我想拋出一個議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國際化活動放在台灣這個島上來發生,為什麼我們不能訓練我們的人到國外去。我們必須要有真的國際化的管理能力。我們曾和Sony Ericsson做生意,我有很深的感觸,Sony Ericsson的總部在英國倫敦,研發中心在瑞典,但管理主管很多都是日本人,這些日本主管的平均身高大概都在160多公分左右,但瑞典人的平均身高可 能是185公分,這些日本主管的英文也都還帶著濃濃的日本腔,下午開會偶爾也看到有人打瞌睡,但為什麼他們能夠管理這樣高度國際化的公司呢?我體會到,要做管理,不一定要英文嚇嚇叫才能管理外國公司,這些日本主管多半都有多年國際管理經驗與訓練,在他們之前的工作經歷中,早已在日本以外的國家流浪10年、 20年了,上一個工作不是在匈牙利、阿拉巴馬、就是其他不同國家的某些地區,這樣的國際化的管理能力,讓Sony已經不能稱為一個日本公司,而是一個國際 公司,Sony已經走過這條路,他已經變成一個國際公司,所以用的人才中,5,000個員工中,恐怕不到100人是日本人,其他全都是歐洲人。

台灣產業繼續往下走,後續的規模一定會再擴大,現在的營收規模5,000億元的,再5年可能是年營收1兆元,如果還是在既有的範圍內,我想經營上一 定會愈來愈困難。我們必須要學習國際化的管理,我在我寫的書【嗥嗥蒼狼】裏曾提到另一個經驗,很多年前我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當時貝爾實驗室的股價曾經高達 80多美元,我就勇敢的回來台灣了,心想有這些股票我後半輩子就不用擔心,可以好好回台灣拼一下。但後來沒想到,貝爾實驗室的股價一路下跌,1年內,我的 股票跌掉了99.2%,最後只剩下0.67美元。在悲哀之餘,那時,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是不是我們可以湊一點錢去把貝爾實驗室買下來,我想,工研院花了很 多資源在發展專利技術,但若買下貝爾實驗室就有很多專利、還有不少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才可以用。


擺脫買得起卻管理不了的悲哀 重拾先民勇渡黑水溝的氣魄

把貝爾實驗室買下來真的不行嗎?那時的股價只有0.67美元,只要請郭台銘先生、林百里先生幾個人湊一湊,買他個30%的股權一定不是問題,可是後來想想,買下來之後誰能去管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能力管理國際級的公司,要很尊重他嗎?他們可是5點就下班了,那你就不要再亂講話喔,還是要跟我們一樣,把這些外國人操到早上5點呢?真的不曉得該怎麼做。我們怎麼去管理國際化公司,因為他們人力資源系統、法律、企業文化等等,都是跟我們不一樣的。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有國際化的思維,要有躍馬全球的企圖心,就是要到處去買技術、買公司。我們一定要有國際化管理能力,因為只靠台灣自己的力量慢慢成長,我們是沒有機會的。

 剛剛提到海島型經濟,我認為,這麼多年來,台灣人是把自己的本性給壓抑了。事實上,台灣人應該是有海盜性格的遺傳的,都是很掠奪、冒險的,因為我 們的祖先早期就是勇渡黑水溝,從唐山來到台灣的;只不過,近100年來,我們可能被馴化了,只知道要循規蹈距,只能線性思考。製造業對我而言,是一個線性 產業,成長是線性的,在同一種生意型態下,追求量的成長,一分成長就需要一分人力,連帶著對未來的規模也非常線性,大都在同一種典範下思考。

但事實上,台灣應該要改變思維,不只是要去掠奪,而且是要那裏有資源就要去那裏拿。我最近有機會與日本公司三井接觸,三井在巴西重要產業之一是礦產,他在那邊開礦,但是台灣呢?我們在煤礦開採完之後,就沒有礦業了。但是,難道我們不能到非洲去開採嗎?我們要材料產業,礦業就是很重要的基礎。

所以,我們要有國際化的思維,我們要擴大我們的格局,我最喜歡王陽明先生的一首詩叫「蔽月山房」,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小時候大概都學過,詩是這樣寫的,「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今天我們躲在山裏面,看來看去都是樹木,而且你還看不到樹林,你可能只看得到枝幹,也看不到山的蒼鬱,更不要講說若人有眼大如天,才能看得到月亮。所以,我們要擴大我們的格局,才有機會到全球去掠奪,才能發現新的機會。

以日、韓為尺的JKULB產業政策 讓我們再給自己15年!

那麼,到底我們要做什麼才好?對於產業發展政策,我自己發明了一個理論,叫做「JKULB」理論,其實很簡單,就是「日本韓國上下限理論」,日本是上限、韓國是下限。JKULB理論從上限看,日本已做而我們還沒做或沒做好的應值得做,比如Sony的國際化公司模式、全球商社、材料光電技術;可是從另 一個角度看,日本如果沒有做的我們最好不要貿然做,比如套裝軟體、CPU;從下限看,韓國已做而我們還沒做的要趕快做,比如內容、品牌等;韓國都不做的我 們最好也不要做,比如代工。前幾年我們在國際市場上還常與韓國搶代工,這幾年已完全聽不到韓國朋友提起代工這個字眼了,有的話,也是他們來找我們代工,這值得警惕深思!

代工製造是棄之可惜的產業,我想我們應該再給自己15年。為什麼是15年?因為我算了一下,現在台灣企業第一代的老闆,15年後大概都退休完了。現 在台灣企業的老闆都是第一代創業家,也通常都是最大股東、也是最主要經營者,所以就會很拼、很有彈性,但到了第二代接班時,可能就會失去這樣的拼勁與彈性。至少目前為止,我還看不到有真正夠格局的第二代接班人出現,不要讓我們老是擔心,如果郭台銘先生退休不做了,鴻海還能不能持續成長。

我們應該從代工走到品牌;從研發走到市場;從電子走到照明、能源、醫療、生技等產業;從系統走到材料元件;從硬體走到軟體,包括服務、內容、金融;從生產導向走到營運導向;從拼搏走向品味。

前不久,我在建國花市遇到一件讓我很感動的事。我看到一棵非常漂亮的松柏盆栽,樹齡至少有40年,我看那個老闆是個年輕人,不過30多歲,我就問他,他怎麼會有這樣的盆栽可以賣,他回答說:是我祖父種的留下來給我們賣的。那時我很感動,40年的時間,從祖父到孫子,而這個年輕老闆也說,他現在做的事就是繼續種樹、種盆栽,以後可以留給他的下一代。你看,今天的努力不是為了明天的EPS,而是為了30年後下一代的業績,這才是一個有品味的產業。

我們應該努力尋求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有人用利益導向來驅動員工更大的爆發力,提出「歡迎大家來爭權奪利」的口號,機關算盡的員工不太可能是跟你走一輩子的;有的企業提出很好的願景及策略以爭取員工的認同,對的策略讓企業成長獲利,但是可以共享成果的員工,不一定能一起開創新局一起共患難。

我覺得面對這麼多挑戰,這麼多變局,台灣製造業需要一套能感動員工的企業文化,唯有能感動員工,才能帶著員工開創新局,才能有如30年前的員工一樣不離不棄地一起打下今天製造業的氣勢。今天台灣大多數製造業並無法感動員工,我常用員工訓練課程做指標來衡量感動度,今天有那一家肯花大錢做員工訓練課程呢?太少了。未來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呢?我們不斷聽到、讀到很多先知的話語,有些先知叫我們向左轉,有些先知教我們向右轉,但我很擔心,這裡面可能很多是 假先知,因為不管向左轉或向右轉,都必需考慮自己的條件及優缺點,但今天先知們的話語都很一致,不是創新研發就是做品牌,問題是我們還有足夠的競爭力在創 新研發上與世界一搏嗎?我們真的大家都應一窩蜂去做品牌嗎?

我不是先知,無法鐵口直斷向左向右那邊才對,但我希望透過今天的演講,丟給大家的是一個思考的角度,一個誠誠實實從台灣的條件出發的思考角度,不只是現況的線性延伸,不只是誇大的政治口號,而是面對我們海島型經濟體資源不足的現實,不要硬把世界的中心拉到台灣來。我想有很多可以做的改變,這是一個大時代,敢走出老舊框架的人,敢用有眼大如天的格局思考的人,一定能從更大的格局看出台灣的機會,也看出個人的機會的。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就有聽朱學恆提過這個演講,
今天是從這裡看到http://blog.pixnet.net/sammi961102/post/12763712

因為好奇心,我到Youtube查了影像:


Apple CEO Steve Jobs 對史丹佛畢業生演講全文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
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
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 )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
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
那麼,我為什麼休學?(聽眾笑)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
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
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
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
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
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
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
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
後來,我的生母發現,
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
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
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
但是當時我無知地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聽眾笑),
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將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
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
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
只知道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
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
可是現在看來,
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聽眾笑)  
當我休學之後,
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
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有興趣的課。
這一點也不浪漫。
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
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
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
去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 神廟吃頓好料,
我喜歡Hare Krishna神廟的好料。

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
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後來看來都成了無比珍貴的經歷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 

舉個例來說。
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
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
因為我休學了,
可以不照正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
我學了serif 與 sanserif字體,
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字印刷偉大的地方。
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
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
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
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
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等比例間距字體了。
又因為 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聽眾鼓掌大笑),
因此,
如果當年我沒有休學,沒有去上那門書寫課,
大概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
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
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一切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
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

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
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
(Jobs 停下來喝水)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 - 年輕時就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
我二十歲時,跟Steve Wozniak 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
我們拼命工作,
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
擴展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美金的公司,
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 - 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 ),
那時我才剛邁入三十歲,然後我被解僱了。 

我怎麼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給解僱了?(聽眾笑)
嗯,當蘋果電腦成長後,
我請了一個我以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
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
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
董事會站在他那邊,
就這樣在我 30 歲的時候,公開把我給解僱了。
我失去了整個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這樣被摧毀。 

有幾個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 - 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
我見了創辦HP的 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 的Bob  Noyce,
跟他們說很抱歉我把事情給搞砸了。
我成了公眾眼中失敗的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 

但是漸漸的,
我發現,我還是喜愛那些我做過的事情,
在蘋果電腦中經歷的那些事絲毫沒有改變我愛做的事。
雖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
但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
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
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
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 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 Pixar的公司,
也跟後來的老婆( Laurene)談起了戀愛。
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聽眾鼓掌大笑)。
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 NeXT,我回到了蘋果,
我們在 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後來復興的核心部份。

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我很確定,
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
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
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
不要喪失信心。
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
(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
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
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
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
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
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
(聽眾鼓掌,Jobs 喝水)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
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

(聽眾笑)
這對我影響深遠,
在過去33 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
「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
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
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
因為幾乎每件事 -
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
在面對死亡時,
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
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
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描,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
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
醫生告訴我,
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預計我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
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
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完。
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盡量輕鬆。
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

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
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
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穿過胃進到腸子,將探針伸進胰臟,
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
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
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
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
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聽眾鼓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
經歷此事後,
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

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聽眾笑) 

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
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
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
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
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要被教條所侷限--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
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
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聽眾鼓掌)

在我年輕時,
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 》,當年這可是我們的經典讀物。
那是一位住在離這不遠的 Menlo Park 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
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
那是 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
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
雜誌內容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Google ,在Google 出現之前 35年就有了:
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的見解。

Stewart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 Whole Earth Catalog》,
然後很自然的,最後出了停刊號。
當時是 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
在停刊號的封底,
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
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非常謝謝大家。(聽眾起立鼓掌二分鐘)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相處之道 - 張晉慊
2005.3.30
在愛情的相處這門學問裡,我不專業,我不中肯,我不學術。我的相處之道,是沒有明天的生存方式,是只要能多快樂一天,多在一起一天,多相擁一天,多開心一天,就什麼都不計較。寄望永恆的人,我這裡沒有答案,即便讓你仰望蒼穹,宇宙星辰裡也沒有答案。

我不把自己當兩性專家,回答你凡事都有解答,也經常勸離不勸合,該死不死硬撐著做啥?因為既然稱為相「處」,處不來,硬湊又何苦?但是就因為那麼愛,所以就硬要尋找能走到盡頭的方法,可惜,人與人之間,太難找到恆等式,可以對a這樣,不一定就可以對b這樣,別人可以這樣得到結果那樣,我們這樣卻被那樣。相處之道啊…要走我這條路的,就把明天、後天、未來、一輩子這些名詞先忘掉,人永遠活在今天,今天活不好,未來就走不到。

兩個人在一起做什麼?為什麼兩個人要在一起?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不管你們兩個人到底是怎麼開始交往的,因為誤會,因為相愛,因為糊塗,因為手賤都好,總之在一起了,我要問的是,兩個人在一起做什麼?要做什麼?如果你的觀念裡面,認為兩人在一起就是要互相學習互相包容互相成長,那我建議你去靈糧堂,去看看聖經長什麼樣,說不定可以看到你的倒影。但如果不是這樣,兩人相戀後的交往是為了什麼?

一向都是這句話:要快樂,要比一個人的時候快樂。兩個人在一起卻沒有一個人的時候來的快樂,為什麼要在一起?再重複一遍,兩個人在一起卻沒有一個人的時候來的快樂,為什麼要在一起?

有,也許有,兩個人在一起的確很快樂,但卻也多出很多痛苦,因此眷戀那份快樂,願意承受更多痛苦。沒有,也許沒有,但仍然堅持在一起的,因為愛,因為依賴,因為責任,因為習慣,一開始在一起,就像泥沼一樣爬不起來,不到了窒息而死,不願意承認兩人沒有未來。但是原因再多、兩人間的依賴再多,只要「不快樂」這三個字存在,再堅強的堡壘都會一瞬間崩潰,因為不快樂這種痛苦會蠶食、會鯨吞,把兩人的愛情消磨成灰。所以只要不快樂,再愛也沒有用,甚至嫁了娶了小孩都生了,甚至八十歲一百歲頭髮白了眼睛花了,不快樂,明天還是會分手。

還有更悲哀的,越是深愛,越會多出莫名其妙的痛苦,像前面寫的不安、吃醋、生氣、鬥嘴、觀念不合,倒楣的還有家庭因素環境因素等外力介入,不那麼愛反而相安無事,各玩各的好聚好散,愛到底,反而注定了分開,問問自己,兩個人在一起,就為了這些嗎?如果不是,為什麼演變成這樣?尤其是初戀,那痛澈心肺相思,卻因為當時最不懂相處之道,把一段浪漫的姻緣搞泡,十年二十年後,還在秋風落葉時感慨,如果當年有一點點懂事,今天兩人就不是這個樣子。

那麼經過這些年,經過這幾段感情,是不是應該體會到什麼?學到什麼?「聚散無常」,曾經以為會天長地久的,如今早已人事變遷,不小心湊在一起的,也不小心生孩子了。在這瞬息萬變的無常運轉中,可以抓住的,是什麼?去想一想,是什麼?

我經常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在聽完某些故事後,接著問一句:「是初戀吧?」是啊,初戀最會犯的錯,就是不懂相處,很簡單的問題,都可以變成世界大戰。有個飛行機師和老婆鬧離婚,原因是平常出勤時,老婆總會為他準備紅內褲,但那次岳父做頭七,老婆覺得穿紅內褲對父親不尊敬,因此要他這次不要穿,他不爽,難道要為了死的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就偷偷的穿了,回來兩人大吵一架,因為他老婆發現他有穿紅內褲。我問:「她怎麼會知道?」他回答:「我的紅內褲就那幾條,她怎麼可能不知道?」我問:「那你為什麼不去外面買一條來穿?回家前丟掉就好?」他愣住,改稱他就是不爽老婆為了死去的人不理他的安全,我罵他:「你就一定要當天出勤?你想騙我不知道你們換班有多容易?」很多事只需要換個角度想,更多事連換個角度都不用,只要做的漂亮。男生最會觸犯的天條,不外乎「東挑西嫌」、「疑心病重」、「限制重重」、「爭吵嘔氣」、「懶散漠不關心」,女生最會衝破的底線,就是「諸多要求」、「太黏太煩」、「不給炒飯」。反正相處的問題一大堆,我只是來教,怎麼樣讓相處容易一點。

相處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快樂,一旦開始不快樂,如果還相愛,就要努力變的快樂,改變自己的觀念也好,改變相處的模式也好,企圖心夠大的去改變她的想法也行,總之去變得快樂。怎樣都快樂不起來,不是你觀念有問題,就是這段愛情有問題,有問題的觀念可以釐清,有問題的愛情只有死因。那麼我的相處之道,什麼觀念是該有的?什麼是不該有的?

第一,你的事自己處理,她的事你別管。不要企圖交代對方、請求對方、期待對方為你做些什麼付出什麼,愛情是另一個世界,不是庸俗人生,把現實扯進愛情裡,就跟婚姻一樣,慢慢變成墳墓。什麼又是她的事?她要去哪裡週末想做什麼幾點了還不回家洗澡時先洗臉還是洗身體,關你啥事?你可以知道,但沒有權知道,你可以關心,但沒有權過問。如果對方明明愛干涉你的生活,又不准你管他,明明什麼事都不會為你做,卻什麼狗皮倒灶雞毛蒜皮的事都丟給你,怎麼辦?問問自己,愛不愛?愛就會心甘情願,心不甘情不願,就沒有那麼愛,不必騙自己騙朋友騙我。有人會反駁說,我們是愛父母的,但父母問東問西管東管西一樣會煩,你知道愛也有分等級的嗎?父母要要你賺得錢全部拿回家時,你的感想是什麼?我會冷笑從此後我賺的錢永遠只有一塊,我另一個朋友卻回答:「父母想要多少,為什麼不給他們呢?」朋友很愛,我沒有那麼愛。如果你跟我一樣,只要在喜歡的人身邊一秒,就願意不辭辛勞,那我相信你跟我一樣很愛。有時候一開始是無怨無悔的,是做到後來彈性疲乏,是沒有回饋越累積越不爽,讓我告訴你,你的愛一開始是一百塊,她一天花兩塊,五十天後,自然玩完。如果你這銀行不會做生意,就是沒辦法不理會這債務人,就會讓她繼續每天花兩塊,直到你無法承受為止。這待會再談。你如果不希望把她的愛花完,不希望她把你的愛花完,就不要把你的事丟給她做,就不要以為她的事你都該做,不要以為你的生活被干涉是義務,干涉她的生活是權力,這種想法是嫌愛情太長,恨不得提早殺死。

第二,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討厭,溝通就是說,說要說清楚。這一點很可怕,因為我的哲學是「曲意奉承」,這時候突然180度轉變,會革命的。不過因為我愛面子,所以當初給過什麼承諾,就會硬著頭皮幹,如果你當初給過什麼承諾,就摸摸鼻子認栽,你畢竟是獲利者,該做的不做又是想怎樣。如果什麼都沒說過,當他做出你不喜歡的事,當他要求你做不喜歡的事,當他去做你不喜歡的事,就大聲的對他說:「我不喜歡這樣。」如果她漠視呢?如果她不理會呢?就解釋你為什麼不喜歡,如果他還是一樣,就跟他商量如果不這樣就給他什麼,或者用威脅的如果他怎樣那你就會怎樣,談判不城後,就試圖去改變他,這是權謀,需要機巧,大原則是上面所講的溝通步驟:先闡述,後解釋,接著談判,談判不成計謀。重點是絕不吵架,有什麼好吵的?觀念不通永遠不會通,你只要闡述,解釋,談判而已,沒有用吵談的成的生意,只有因為吵才破壞的情誼。

第三,找到生活重心。談戀愛能給一個人最大的好處,是安心,一個人孤獨寂寞,兩個人能讓心平靜。如果你成功的交往了,卻還在擔心第三者、還在不安的,你的心境比一個人還不如,那這場戀愛談來做什麼。既然多了一個伴,多了一個依靠,之前想要做的、想完成的、想努力的,都可以付諸實行,因為你不需要在漂泊了,所以可以全心全意放在事業上、學業上、成長上。有人說這樣會冷落對方,怕什麼,感覺被冷落他自然會抗議,那麼再調整比例即可。把重心擺在他身上,那是追求,不是戀愛。

第四,看的見,看不見。人說婚後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一輩的都是這種觀念,老一輩的很少離婚。相處也一樣,要看見他對你的好,要看見在一起有多美妙,要看見很小的值的珍惜的,要只看的見他。而他犯的錯要看不見,做錯的事要看不見,壞習慣看不見,離開視線看不見也不要去看。我在講台上問最糟的外遇經驗,有女學員對我說她偷看男友手機簡訊(解釋那款手機她很喜歡,所以拿來看),發現有女孩子說他昨晚好猛。她肝腸寸斷,我笑她:「他很可惡,妳比他更可惡。」她眼淚都快飆出來,不能理解的問我為什麼。對方可惡的不是出軌,而是出軌不知道要毀屍滅跡,而她可惡的,是本來就不該看的,她去看了。那是潘朵拉的寶盒,那是羅生門裡的世界,本來就不該被發現的,本來就可以不用發現的。如果她不看那手機,兩人可能會一直甜蜜在一起,甚至結婚到老,因為看了,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被騙好不好?被騙該不該?張大哥最討厭自己的,是腦子太好,為什麼不能笨一點,笨到什麼都不知道,看不到人間疾苦,看不到滄海桑田,看過的笑話可以忘記,聽過的故事可以再聽,聰明很得意嗎?能察覺對方騙你很驕傲嗎?天天在小動作、行蹤、態度、舉止上捕風捉影,真的又怎樣?你又能阻止已經發生的嗎?假的怎麼辦?這也算消遣嗎?不該看的,永遠不要看,如果他是魔鬼變成的天使,我只希望在我死前,不知道他是魔鬼變的就夠。

相處啊,是知道不合後,就要有心理準備。我某一段戀情走到終點前,和當時讀心理系的朋友聊了一晚,她回答我:「其實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我知道,我想起伍百的歌愛情的盡頭:「早知結果如此何必當初曾相逢。」這段愛情曾經是美麗可口的蘋果,但被我吃剩蘋果核,是該丟棄了,因為怎樣嘗都是苦澀,但不甘心的我,就是要讓蘋果核再長出蘋果肉,哪怕是種出一棵蘋果樹,我也要幹。那年我種出了蘋果樹,但長出來的蘋果肉,只有一口。

不合的,除非兩個人都改變,否則不會合的。如果一心一意要委屈、要努力,那麼當最大的期望變成絕望,就會比當初的傷心難過許多倍。因此當知道兩人不合後,就要告訴自己:大概不會長久了,因此在剩下的每一天,都要過的快快樂樂,要讓這段過程充滿回憶,要讓兩人都沒有後悔。會分離的終究會分離的,真正最痛的,是一直以為會永恆,最後卻變成斷線的風箏,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兩人是北極,是赤道,就要讓這短暫的交會,融化成七大洋的海水。

我的相處之道,是今天看見他,就高興的無可救藥,明天醒來我還是我,如果醒來時還看見他,我一樣會將他抱的緊緊的,因為看見他,就開心的什麼事都不用做。我是我,只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談戀愛,一個人的時候,我是我,我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不知道今天他在哪裡他做什麼,我知道今天他來找我,不知道明天我在哪裡他是否找的到我。因為我愛,所以我珍惜相處的每一刻,人生總要闔眼的,愛情總要休息的,我的愛情活力充沛,因為我每天都為了兩個在一起而休息,而做準備。

橫飛 我最討厭的清明時節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的風格 - 方文山

那一些 連速度都跟不上的顏色
居然在地面辯論 北極光 太類似銀河

拾荒者 急著 定義他們定義中的垃圾
以便鞏固與強化 他們僅能扮演 的角色

因為無法丈量 靈魂的景深 與創作的饑渴
於是 對它們是否仍有重量 拒絕審核

快樂 沒有任何形狀的 自顧自的唱歌
至今 唯一無從被切割的 還是 風的風格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長壽 - 台灣大學畢業典禮致詞

陳校長、孫前校長、謝院長、王院長,各位尊敬的老師們、各位親愛的同學們:

首先祝福各位今天完成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歷程,對於一個從來沒有進過大學的 人,今天有機會在這裡跟這麼多台灣社會傑出的菁英在一起講話,實在感到非常榮幸。

今天陳校長邀請我來,我相信他並不期待我跟大家談學術理論,我也不準備跟各位談學術問題,如果有一點點值得和各位分享的,或許就是我在人生過程中一些不同的小故事。

我自己沒有讀大學,但是進了社會以後,才發現其實學術是非常重要的開始;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個社會生存,還需要有其他的一些工具。

我在意外的發現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舞台,我是個非常熱誠的人,所以在服務業中找到了我自己的未來,也因此為自己開闢了一片天空。我從美國運通公司的一個傳達職位,經過五年的努力,變成了美國運通的總經理;這個過程中有本身的努力,但更重要的還有時代的背景使然。在三、四十年前的台灣,是一個時勢造就英雄的時代,只要青年人努力,當台灣經濟急遽擴展的時候,給了青年人許多的機會,我也是因為踏上時代急速成長的列車,被賦予了這個機會。但我覺得真正的挑戰,是從我做了美國運通的總經理之後開始。

當時我是亞洲第一個被選出的華人,擔任的是所謂的Country Manager,當我參加世界經理大會時,我發現那是一個很難面對的場合。雖然我的英文還算可以,雖然我在開會時報告財務預測及行銷策略等都有準備,可是我覺得最難的是跟這群朋友在會後的餐敘,我突然發現沒有辦法跟他們交談。我所懂的都是跟業務相關的英文,而他們談的是跟商業、業務沒有關係的事,他們談文化、藝術、社會、運動、八卦新聞,沒有一個是我熟悉瞭解的題目。我覺得非常挫折,稍微想跟他們談一些台灣的問題、公司的業務,他們說:「Stanley,白天已經講了那麼久的業務,現在就不要再談了。」所以我只能啞口無言的在一整桌人之中,做一個沉默的個體。

回來之後,我覺得工作好難,覺得在美國運通似乎沒有我生存的機會,覺得美國人好像有點岐視我這個黃種人,於是低沉了一段時間。經過重新思考之後,有一天我突然覺醒,發覺其實問題不在於他們,真正的問題是我自己。因為我必須瞭解,當我想要打入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怎麼能期待別人主動來瞭解我,更重要的是我要主動去瞭解他們,去認識他們的生活及文化。

下一次參加會議時,我不單單只準備我的業務計劃、財務報表,我更努力瞭解美國社會的生活,瞭解他們當天的球賽、當地的文化、生活、八卦消息。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耳朵都打開了,原來他們談的都是昨天的球賽,當我融入球賽的情境中,我也可以理解,他們最在乎的那一球為何如此精彩!

當我開始瞭解他們的生活習俗之後,也開始融入他們,甚至還準備了許多的笑話,每次冷場的時候,就講一個笑話,大家覺得這個人還蠻好相處的,於是心結便打開了。第二年我居然當選了美國運通全世界十大傑出經理,一個完全沒有信心的人,一個覺得自己完全無法在這個環境生存的人,因為觀念的改變,改變了自己面對事情的態度。

同學們即將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我給同學的第一個建議是,不要期待別人來了解你,你必須打入新環境;當你面對一個新環境時,「It is you have to know the others.」。

第二個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二十幾年來努力從事推廣的小故事。二十幾年前我在亞都飯店,飯店是一個很被動的行業,是要等觀光客上門的環境;我一直很不服氣,為什麼我們不能聯合起來行銷台灣。即使你的酒店再好、再特殊,觀光客也不會為了你這個酒店來台灣,觀光客來是因為台灣有特色。於是我帶領著台灣的業者到世界各地去推廣,辛苦的要找到台灣與別人不同的地方。那時我帶去的是朱陸豪的平劇、邀請張杰當場揮毫、帶大廚去當場表演廚藝、帶緞帶舞及許多民俗舞蹈一起去。

可是二十年後的今天,如果我還有這些節目,那就沒辦法生存,甚至是自取其辱;因為中國大陸開放了,中國大陸有更多這樣的表演,放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於是再去時我帶的是鼎泰豐的小吃、春水堂的珍珠奶茶、雲門2的表演、漢唐樂府、原舞者以及胡德夫,因為必須用一個新的思維,重新找到屬於台灣的特色。這些年台灣的成就其實是把過去中國傳統的茶道,變成更年輕更活潑的珍珠奶茶、泡沫紅茶,行銷全世界;又把源自於大陸的小籠包變成台灣更精緻出名的小籠包,推廣到世界各地,也推廣到大陸。當你走出社會時,在不同的階段,也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也為自己的國家找到優勢。

第三個小故事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幾年前我偶然看到的,一群中部醫學院學生寫的實習報告。這些同學在讀醫學院的前幾年,為了瞭解醫生的工作及使命,他們自己組成了社團,分成四隊,有一隊專門到安寧病房做義工,去陪伴安寧病房的病人;有一隊到埔里基督教醫院做山區關懷,跟隨著醫師到山地去醫療;有一隊去臨終病房;有一隊去精神病院。他們回來之後寫了心得報告,校長將它們彙整成一本書,雖然沒有辦法賣錢,但他分送給朋友,也因此我看到其中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一位女同學寫的,她到埔里基督教醫院,跟著一群醫生護士們到山區去看診,路程非常遙遠,要走好幾個小時才能看到病人。其中有一位李醫師非常有愛心,醫術也很好,後來他發現這位李醫師是台大畢業的,甚至還到哈佛醫學院進修過;於是他問李醫師:「以你如此好的條件,為什麼要到山區來工作?」,李醫師告訴她:「我在台灣學到做醫師的技術,到國外重新學到的是做醫師的態度,所以我選擇到台灣的偏遠地區服務。」女同學大受感動。

當她回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時,看到二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和老太太,當地人叫他們阿公阿媽,阿公的名字叫徐賓諾,阿媽叫紀歐惠,他們是挪威人,五十年前便來至到台灣,他們沒有停留在台北或台中,而選擇駐足在最偏僻的地方,他們發現那兒有一大堆的小兒麻痺問題,以及醫療資源的不足。他們二人四處募款,還回到自己的國家,告訴他們親愛的朋友說:「不管是基於宗教的熱忱,還是本著對人類的熱愛,請你們把愛心捐獻出來,讓我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叫台灣,可能你們一輩子都不會去、也接觸不到的地方,那裡有一些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就這樣他們募款來到台灣,設立了醫院,奠定台灣的醫學基礎。這位同學經過這樣短短的學習,她完全領悟了道理,臨走時她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前輩們,她寫著:「親愛的前輩們:很抱歉在你們過去的路上沒有我的參與,但希望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有我的足跡。」

同學們,當我看到這樣的信時,我心中是多麼的感動與澎湃!只是從這樣一次的學習經驗裡,就完成了所有在學校學習的精髓,以及做為一個優秀人才所應有真正的使命感。

今天各位完成的是學業,但是還有待學習的是很多人生的課程,如果我還想留給各位幾個自己的經驗,我希望各位能夠學習面對失敗與挫折。台大人都是經過許多考驗的優秀才俊,但也因為這樣,學習面對失敗與挫折,是你在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再其次我想談的是,前幾天我從新加坡回來,第二天七點鐘我就趕到苗栗參與「牧羊人青年之家」落成,在稻田之中有一棟小小的二層樓建築。幾個月前有一群媽媽寫信給我說:「嚴總裁,希望你給我們一個鼓勵,雖然這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但這是我們社區裡所有人付出的努力,希望給中輟的年輕人一個可以學習的環境。」我到了那裡,主持人說:「嚴總裁,我實在忍不住想問你,為什麼接受我們的邀請呢?」「我沒什麼了不起,我是要來接受你們的感動。當我看到台灣媒體報導的亂象,當我看到台灣人那麼絕望的時候,我知道有一群人,在台灣的角落那麼努力的為一個目標,付出所有的心血,我來這裡是要向你們學習的。」我告訴所有的媽媽及中輟生們,或許在你的人生當中,你做的事不會有人知道,但我必須告訴你,你已經為你自己的生命,頒給自己一個偉大的獎章;在你的人生過程中,你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同學們,當我經歷過那麼多的經驗、考驗與折磨,我所知道的是,往往最後讓我有成就感的都不是份內所做的事,反而是來自份外所做的事。在你全力衝刺自己的未來時,各位同學別忘了,常常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最大價值與意義的,是來自於份外的事情。

再其次的是,做為一個知識份子,做為台灣從貧窮到富有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成員,我們都有一個使命。當台灣急遽成長的時候,我們買不到世界對我們的尊敬;當我們有錢的時候,我們得不到人家對我們的認同。或許別人羡慕我們,卻永遠不會尊敬你,尊敬是錢買不到的。也許台灣社會快速成長到一個程度時,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更重要的元素就像五十年前來自挪威、瑞典、加拿大各個國家,那些人來到台灣付出關懷。台灣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不單只要關懷自己,也要關懷別人,所以希望各位能在每一個階層中改變社會。

我自己在美國運通時,經歷好幾個成敗的階段。那時有幾位同仁還不了解世界的情況,便要率領一個非常大的台灣團體,要出國旅遊了。我很擔心會失敗,我有好多好多的事要交代給一位領隊,但最後我只寫了一封短短的信,要他到飛機上再看,我說:「Scott,這次的路程我無法期待你一帆風順,但我期待你永遠都有勇氣,當你面臨困難與挑戰時,永遠都有迎向它、改變它的能力。」

各位同學,我不能期待各位,走上社會時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不能期待各位能像過去的我一樣,有那麼好的機運。但是,我勸各位,當你遇到挑戰時,有面對它的能力,有改變它的能力,而且能夠為社會、為自己開創一個新紀元。

親愛的朋友,那個完全不知道的未來、充滿挑戰的未來,就在你面前即將展開,祝福各位鵬程萬里,謝謝大家!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fallcolor (微服者) 看板: nthu.teacher
標題: Re: [請益] 來清大非修不可的通識
時間: Sun Dec  2 23:42:53 2007

俄國小說的人生觀

下面是一些老師上課講過的話
給有興趣修的人參考:
1.
制度的嚴厲正比於違反人性的程度。
2.
當你擁有的資源越多,助人之心就會越少。
3.
角色的形成在於人類不能忍受沒有意義的生活。
4.
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區別在於
好人做壞事時,仍不忘記想著做好事;
壞人做好事時,也不捨得不想做壞事。
5.
女人最悲哀的事,莫過於愛上一個有才華的男人;
男人最悲哀的事,莫過於愛上一個漂亮的女人。
6.
男人最好的事是絕頂聰明,但30歲以前不知道自己聰明。
男人最糟的事是絕頂聰明,而且從小就曉得自己的聰明。
7.
人有閒是一件最可怕的事。
8.
不知如何使用的閒暇,是負擔,不是幸福。
9.
系統性思考阻礙了對世界更進一步的認識。
10.
所有可文字化的部分不代表所有可感受的。
11.
歷史最深刻的意義在於穿透目前這個時代的成見。
12.
孔子是活人;孟子是活在自己思想體系的人。
13.
都市是一種替代性的刺激。
14.
最好的演員是講話含糊不清無法清楚表達的人。
15.
無趣的對面不是有趣。
16.
一個好工程師通常是一個壞丈夫;
但一群好工程師絕不會形成一個好公司。
17.
合理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合理化以後就沒辦法改。
18.
語言溝通的基礎在於共同的生活經驗。
19.
有新意沒深意,爛詩。
20.
男女一開始是兩條線,人們都希望一旦相交後會重疊在一起。(像Y)
但根據幾何學,這是不可能的,兩條線交會後只可能產生一種情況,(像X)
而在相交點上那個彼此最靠近的時刻,就是戀愛。
所以戀愛是兩人情感裏最靠近的一刻。
更慘一點,就變成歪斜線。
21.
約會的意思就是比上下班制還要輕鬆。
22.
在台灣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女人負責成長,男人負責成就。
23.
潑硫酸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對愛情的觀念錯誤。
24.
愛情是,too good to be long。
25.
戀愛最重要的結果,已經在戀愛過程中完成了。
26.
教養是使人具有品味的能力,而不是品味的結果。
27.
不敢按照自己生活方式活下去的最根本原因在於自己不曉得該怎麼活。
28.
非屬於必要的範疇內才有選擇。
29.
不食嗟來之食是因為還沒有餓死。
30.
細膩的情感來自於最粗糙的感動。
31.
衝動是智慧的種子。
32.
中國兩千連來最糟的事:哲學不是活出來的,是讀出來的。
33.
科學帶來的最大傷害:沒辦法被證實的都被說成是假的。
34.
推動這個世界的是心理作用。
35.
所有的現實都是被想像的,沒有物質性基礎。
36.
權力不會使人腐化,而是權力能吸引腐化的人。
37.
了無深意在文化的最初可能是深有含義。
38.
寫實主義不是鉅細靡遺的事實,而是重要深刻的事實。
39.
道德只是趨吉避凶,而非戒律。
40.
矛盾是因為只剩下黑白是非才會有的想法。
41.
小說的拿捏是一位作者成熟的表徵。
42.
外在的奢華反映著內在的空洞。
43.
要學會和生命的軟弱共活。
44.
所謂的answer有兩種:
一個叫revel
一個叫conceal
45.
人文的感受依賴於主體經驗。
46.
時間是為了釐清應該採取的行動而花費;
討論是為了決定生命的態度而進行。
47.
真實的人性是可以被調節的。
48.
當自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就叫做淫。
49.
語言無法走到超出人生命範圍以外的世界。
50.
隱居往往不是因為看不起別人,
而是看不起當下的自己。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發信人: verstand.bbs@bbs.ee.nthu.edu.tw (今宵酒醒何處) 看板: NTHU_Talk
標  題: 我不知道風從哪一個方向吹
發信站: 星星站 (12/02/07 17:50:34 Sun)

水清木華。聽起來還蠻美的。

我還記得小時候聯考,為了填志願跟爸媽吵架。因為他們要我念台大,而我只想念東海。台大我覺得離家太遠,東海他們認為是一個很糟糕的學校。所以在折衷下,我念了清華。當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當時清華是全台灣最美的學校,也是「校名」最好聽的學校。如果我念了「大葉」大學,可能我會休學,因為「大葉」會讓我去聯想到「小花」。所以我念的是「小花」大學。

很不清楚的是,就是未來清華大學的走向。其實這個在十幾年前,我還在念清華的時候,很多教授就已經在談論了。很多教授很不願意當時學校的政策,就是多招生,然後多建設大樓。當初沈君山校長說:「清華要的是大師,不是大樓。」不過我看他做的也不怎麼樣,因為我經常到校長辦公室打電話,因為他不知道跑去哪。而 什麼主任秘書的也都不在,所以校長辦公室就讓我打長途電話用了。在他當校長的任內,我真的不知道學校多了哪一個大師。

看了清華的網頁,發現增加許多系所,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清華的未來走向到底是什麼,像是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色,有什麼樣令學生必須念這所學校不可的科系。例如,如果你想念經濟系,你可能會放棄哈佛而改念芝加哥大學。如果你想念心理,你也很有可能放棄哈佛和耶魯,而改念史丹佛大學。因為即使哈佛和耶魯校名的光環很大,不過,在這經濟學的領域,芝加哥大學比哈佛更具有特色。你有聽過經濟學上的「芝加哥學派」,但是一定沒有聽過經濟學上有所謂的「哈佛學派」。當然經濟系劉瑞華教授唸書時,可能當時經濟學會有「華盛頓學派」(參見張五常文章)。而史丹佛在心理系是全美排名第一。(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

以前我很愛在人社院圖書館看書,有一次因為睡著了,所以被關在圖書館裡面一整個晚上。我很喜歡漫步在清華校園的感覺。例如我從華齋走到人社院圖書館的途中,百分之八十,我大概遇不到一個人,除非那是下課時間或是吃飯時間。這種漫步不是很悠閒嗎?現在呢?清華華校園都是人,一堆人。在清華唸書時,很多教授對「當時」的情況已經覺得很糟糕了,因為清華的學生「太多」了。如果晚上我從人社院走回華齋,遇到鬼我大概不會訝異,畢竟那是晚上。可是如果遇到「人」,我應該才會被嚇到。

唸書的時候,亞洲週刊(應該是,忘記了),有針對全東南亞的大學作評比。當初第一名不是台大,是台科大,第二名才是台大。不過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週刊在表格下寫了一行字:台灣的清華大學,如同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並沒有參加本次的評比。也就是說,亞洲週刊把清華大學定位為像是麻省理工學院。

那麼現在教授們要把清華定位為什麼?

其實清華校園裡面大樓越蓋越多時,我已經可以開始體會唸書時,教授對於清華改變的抱怨。因為一種悠閒,然後一堆樹木圍在你身邊等等的感覺已經不見了。讀書也是可以很悠閒,上課也可以很輕鬆。不過現在這麼多的科系,這麼多的學生,那種師生之間的相互討論,或是教授與學生的互動會不會因此而改變?

我修科學哲學,傅大為教授,我跟他吵了二節課。只是為了一個邏輯符號的「箭頭」到底有沒有錯誤。我舉了A=A,和A=B。在A=A 中,這必然為真,沒有什麼好講的。就像傅大為是傅大為,這句話叫廢話。可是在 A=B中,那個等號就有問題。因為這個等號把A連結到B了。就像傅大為是個白癡,在這個時候,我就必須要去「檢驗」到底傅大為是不是一個白癡。其實那場辯論很無聊,不過傅大為教授沒有叫我閉嘴,而是不斷地對我的攻擊加以反擊或是提出解說,像是我剛剛哪裡的推論不對。把我的錯誤解說完之後,他增加了我對他攻擊的力道,也增長了我的知識。有哪一所學校,有這樣的教授可以忍受一個對於邏輯根本不是那麼瞭解,卻又容許他辯論二節課的教授?

這是很多清華教授的共頭點,我覺得。或許我修的課大概都很幸運地碰到非常好的教授。可以大膽地跟教授辯論,而不用怕因為你的無理而被當。之前上心理學一學期只去過四、五次課,可是卻寫了一大堆E-Mail給方聖平教授,她也一一的回答我。有一次期中考,我考了八十幾。我同學說沒有天理,因為我根本沒有去上課,怎麼全班的平均是三十幾,而我卻考了八十多分。沒有什麼,因為E-Mail裡面方聖平教授很多都有寫,而且很清楚,還寫了可以繼續閱讀哪些書。另外唐國瑛的「中國大陸研究」,只有六個人修。因為我都坐在第一排,有一次他突然問我,他講課會不會太大聲。因為只有我坐在第一排上課,其他五個學長坐在最後一排。後來寫了一篇論文,被陸委會收走了。因為前半段是唐國瑛教授教的,下半段是陸委會什麼委員上課的。他從台北到新竹教課,每一次都帶一大堆禮物,陸委會的,不用錢。還修什麼先秦豬子思想。我報告的韓非子,最後一堂課,報告到後面教授要說道歉,因為她不知道我會報告這麼久,以致於我沒有辦法對韓非子的思想作一個清楚的論述。

我念動機系,大四的時候跑去修經濟研究所的西洋經濟思想史,賴建誠教授。點名的時候,他突然問我,你有什麼樣的「動機」來修這門課?動機哦,就是我想知道從古至今,那些所謂的大師是如何思考的。「我看得遠,不是因為我長得高,而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也不是很清楚經濟所的學生在想什麼,應該是必修,可是去上課的人少之又少。有一次我遲到半個小時,一進去教室,還以為走錯了。後來過了好幾十分鐘後,才看見賴建誠教授慢慢地走過來,問我只有我一個學生嗎?是只有我一個學生沒錯,所以他跟我說他要回去泡咖啡,等一下再上課。等了很久,終於又有二個經濟研究所的學生來上課,所以那一節課,只有三個人上課。我喜歡坐第一排,不過賴建誠教授說這樣他有壓迫感,叫我坐在第三排。期末考的時候,他考了五題,一題是重農學派,另外一個是馬克思,其他三題忘記了,他也沒有把考卷還給我。不過我在考試的時候,不斷地一直寫,寫到已經換「本」了。也就是我的第一本答案卷已經寫完,要寫第二本。一本應該是十頁吧,也就是我寫了快二十頁。賴建誠教授叫我不要寫那麼多,因為他不會看。可是後來的試卷沒有分數,只有寫「非常好」。畢業的時候,他建議我去流浪。那個時候我以為他是外星人變的,在那邊胡說八道。後來我真的去流浪,睡過地鐵站的出入口、睡過公園、睡過公車站。然後到處飛來飛去。那是一種很棒的感覺,因為體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例如我睡在華盛頓特區時,那個流浪漢應該已經是罹患愛滋,但是為了體驗恐懼愛滋病的感覺,我一樣睡在他附近。就只因為賴建誠教授跟我說:如果他回到我這個年紀,他會選擇去流浪,去體驗每一種感覺。只是有幾個人知道賴建誠在「抱怨」什麼?經濟思想史,一個冷門的科目。後來繼續唸書,我才知道,沒有唸過經濟思想史的人,根本不配做一個經濟學家。像是「國富論」,經濟學之父的作品,大家都在講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可是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tigler的統計發現,即使念到了博士班,還是有百分之六十幾的經濟研究所的學生沒有把整本國富論唸完過。

我大概可以體會到我唸書時教授抱怨清華「不斷地擴大」的現象。因為當他們也還是清華的學生時,那個時候他們跟教授的互動一定比我還要多很多,而且可能更加深入。可是當清華的學系擴張,大樓開始興建,那種教授與學生的互動是不是變少了?而那些教授們要抱怨的就是這個。現在的清華大學比我當初唸書時的系所更多了,大樓也越蓋越大了。可是可以直接像我與教授談天談一整個下午的學生有幾個?當然你可以怪清華的教授比較在意研究生,而不在意大學生。不過這不是我的感受,因為我都是直接敲門,然後問教授我的問題。

覺得自己很幸運念了清華,而不是台大,更不是交大。因為校風就差很多。當李家同在代理清華校長期間,新生訓練演講時,說不能穿拖鞋和涼鞋進入圖書館時,一堆人站起來,直接走出禮堂穿涼鞋就是清華的特色之一,至於為什麼不可以穿拖鞋和涼鞋進入圖書館,李家同的理由不被接受,而且也不是李家同說了就算。當時李家同離開清華,到靜宜當校長時,系上有一個教授說:李家同是一個人才,可是..,可是後面那個教授沒有繼續評論了。到靜宜當校長呢?耶誕節不准學生在校內開舞會,靜宜大學的學生就自己在校門口的停車位,自己辦舞會。或許李家同因為信仰的關係,所以不允許舉辦舞會,畢竟那一天是神聖的日子。可是這是李家同自己的信仰,不應該強行加諸在其他人身上。我看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最後一句話都是:上帝保佑美國。在這點上,台灣比美國更為進步。因為沒有一個總統,未來也不會有任何一個總統的就職演說會講媽祖保佑台灣、菩薩保佑台灣、上帝保佑台灣等等話語。

如果可以從某些「兼職」的教授的授課方式知道校風的話,那麼政大最爛。一上課教授就開始批評李登輝,一直罵,一直講。反正期中考你只要在試卷上寫李登輝有多爛大概就可以有七十五了,他還是2004年總統選舉的發問人,鄭端耀。另外師大也可能不怎麼樣,因為林宗梧還在念博士班,在清華開哲學概論。學期末教授評比,有學生直接就在評比的問卷上寫林宗梧上課沒有教任何的西洋哲學。他看到問卷當場「發飆」,要填寫這份問卷的學生下課去找他。幸好他轉去師大教書。林宗梧「真的」整個學期都沒有講述過西洋哲學,因為我很喜歡哲學,我沒有蹺課過。「新儒學」牟宗三的傳人?胡說八道。牟宗三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時,還有學生跑去加拿大賭博的。他也沒有說什麼話。只是後來寫了一封信,要學生唸一下書,後來那個學生真的有念了「一下」書,二年內拿到了芝加哥大學博士。那個學生叫李天命,香港中文大學的講師,強調講師是因為他自己說他永遠不想升等。專長是語言分析哲學。李天命蠻有趣的,批評他的人,他會反擊。可是讚美他的人,他一樣會對讚美他的人所說的言詞加以駁斥。

這應該是清華大學的校風之一,就是教授會去包容學生,而且願意花時間和學生討論。即使學生的思想根本就不成熟,也不正確。

聽一個學弟說華齋要拆除了。我是否可以學習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一樣,把華齋「暫訂」為清華古蹟。一個沒有空調,沒有舒適的床鋪,甚至很多地方都毀損的宿舍還是一樣可以住人吧?整修一下就好了。我每次都很快樂地拿出照片,跟別人說,照片上我坐著的椅子以前是哪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坐過的,哪一張又是哪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坐過的。那是一種傳承的驕傲感。或許有一天我得了諾貝爾獎,會有人說:我睡的這張床是諾貝爾獎得主睡過的,而且牆壁上還有他正在思考某一個問題的一大堆塗鴉。因為那間寢室鬧鬼,所以當時只有二個人敢住。

風起雲湧,我沈思著,到底清華的教授們要把清華大學定位在哪裡。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風從哪一個方向吹。有一次上課學生問我:老師,你是哪一所大學畢業的。我回答:清華。想不到學生會繼續發問:那老師,清華大學在哪裡?

國中學生不知道清華在哪裡,然後我想了一下,發現我自己也不知道清華在哪裡。所以我胡亂地發表了這篇文章。清華到底在哪裡?又要往哪裡去?

--
 ★ Origin:   清華電機星星站  <bbs.ee.nthu.edu.tw>
 ※ Author:  verstand From:218-162-197-184.dynamic.hinet.net
    DarrenTao:寫得不錯。不過挑個小骨頭:張五常說的華大學派是UW 
    DarrenTao:因為那時UW有North , Barzel , 張 , Kochin等強者  
    DarrenTao:後來North轉到WU in St.Louis,張回香港。就沒有了。
    DarrenTao:劉瑞華是在WU拿的博士。而那與華大學派的UW完全不同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 龍應台《野火集》(圓神出版社, 1985年12月)
原載於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1985.09.03.
不會“鬧事”的一代

◎龍應台
——給大學生

今年5月27日的《紐約客》雜誌有這樣一篇文章:

我的母親生在柏林,僥悻逃過猶太人的大屠殺。
今年母親節,我請她去看場電影。這部影片非常賣座,
故事好像與非洲的黑人有關。排隊買票的行列很長。
有一個年輕白人在行列間來往發散傳單,
勸大家不要買票,因為這部片子是南非製作的。
排隊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樣:
“看不看由我自己決定,不用你來告訴我。”所以沒人理他。

入場之後,燈黑了電影正要開始,
前座的兩個年輕女孩突然站起來面對觀眾,
大聲地演講,解釋這部影片如何地蔑視南非黑人的慘境,
希望大家抵制。觀眾中噓聲四起,有人不耐煩地大叫:
“這裡是美國;你要抗議到外面去!”
也有生氣的聲音喊著:
“我們付了五塊錢電影票,讓我們自己決定愛看不看!”
偶爾有個微弱的聲音說:“聽聽她們說什麼也好!”
但是群眾的喊聲愈來愈大:“出去!出去!出去!”

坐在我身邊的母親顯得很難過,她轉身對我說:
“這兩個年輕女孩竟然願意花十塊錢買票進入一個人人喊打的地方來
——或許她們真有點道理也說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聲中,
戲院的工作人員很粗暴地把那兩個女生架走了。
燈又黑下來,但是沒幾分鐘,一個年輕人,帶著濃厚的英國腔,
站起來說:“這是一部充滿種族歧視的影片——”
憤怒的觀眾打斷了他的話,有人在叫警察,但這個青年毫無懼色,
繼續大聲說:
“你們不讓我把話說完,我是不會走的!”
群眾喊著:“滾蛋!滾蛋!”好不客易,來了兩個警察,
笑容滿面地把那家伙給請了出去。

觀眾情緒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
一個廿來歲、一臉鬍子的小伙子在後排突然站了起來,說:
“不不,我跟他們不是一道的;我跟你們一樣買了票純粹來看戲的。
我只是想到,或許對於這樣一個影響千萬人一生的問題,
我們應該有個堅定的道德立場,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
如果五十年前的人也像剛剛這幾個人這樣對被迫害的猶太人執著的話,
我的祖父也許可以活到今天,不至於死在德國的煤氣房裡。”
然後我就聽到一個非常熟悉沙啞的聲音突然響起:
“他說的一點不錯;你可別想叫我閉嘴!”
我發覺我六十四歲的老母親站了起來,面對著整個戲院;她全身在顫抖。

這一則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許多值得爭議的問題來。
譬如說,這幾個為道德感所驅使的年輕人
有沒有權利阻止別人看這部“種族歧視”的電影?
如果我也在戲院裡,我會是憤怒的群眾之一,
叫他們“滾蛋”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權利主宰我的思想
——這個電影究竟如何要由我自己看過了再作決定。
其次,如果這一撮以“道德感”為理由的小團體能打斷我的電影,
那麼,一個宗教團體、政治黨派、商業集團等等,都可以肆意地來
強迫推銷它的理想,那個人還有什麼自由自主可言?

南非的是非善惡也是個棘手的問題。
它的種族隔離政策現在是千夫所指,萬人唾棄。
南非的白人簡直是廿世紀的污點。事情的另外一面卻是:
南非若由黑人自決自主,恐怕歧視與屠殺會比現況更為劇烈
——看看烏干達!看看整個非洲大陸!

但是《紐約客》這篇短文令我沉思許久的,
卻是這幾個年輕抗議分子的行為。他們不算少數;
哥倫比亞大學在南非有金錢的投資,哥大的學生也曾經熱烈地示威過,
反對學校當局“善惡不分”的和稀泥作風。
而在戲院裡“搗亂”的這些年輕人,事實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塊錢買票
——對學生而言,五塊錢不是個小數目;
進到戲院去讓群眾噓罵,然後一次一次地被踢出來。
這些人中,當然難免會有少數是為了幼稚的英雄主義或純粹嬉鬧,
但大部分的,是為了一個道德立場,擇善固執的理想。
在一個人決定到戲院去“鬧事”之前,他必須先具有三個條件。
第一,他關心這個世界;因為關心,所以才會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
第二,他能作價值判斷。對南非種族問題的報導紛紜不一,
他得自己決定站在黑白那一邊。
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氣,充分到促使他付諸行動的地步。
於是,他走到戲院去買票;五塊錢,他很可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們的年輕人呢?或者,縮小一點範圍,
我們的大學生呢?有多少人具備這三個品質?

就我有限的觀察,非常、非常的少。
以對社會的關心而言,我們的學生在大學的四面圍牆裡自給自足地活著,
不常把頭伸出來。幾個月前,當十四位省議員集體辭職時,
我曾經對幾百位學生作過測驗,要他們寫下議員辭職的原因,
結果正如預料,有少數給了支離破碎而模糊的答案,
顯然是瀏覽報紙後的殘餘印象。
百分之八十卻很率直地回答:“不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當然是因為缺乏興趣,不關心。
坊間雜誌選出來的大學校園“美女”,被人問到社會問題時,
嬌滴滴地說:“好可怕喲!”吐吐舌頭。
這樣“可愛”又“純潔”的大學女生為數不少,而且討人喜歡。
我們的學生不僅只對台灣本身的社會、政治問題印象模糊,
對台灣以外的國際情況就更陌生了。
伊索匹亞的饑荒、烏干達的政變、
南美的游擊戰、天主教廷對墮胎與離婚的立場、菲律賓的軍隊暴行等等,
都不存在,都沒有意義。

沒有關心,自然沒有做價值判斷的需要。
根本不知道南非有嚴重的種族問題。當然就不必去思索誰是誰非,
因為無從思索起。沒有關心,也就無所謂道德勇氣和道德行動。
非洲的幼兒可以死光,南美的軍隊可以強暴婦女,因為事不關己。
海山的煤礦可以一崩再崩,桃園的古跡可以拆了又拆,
內湖的垃圾山可以燒了再燒,事不關己。
大學四年之中,只有兩件值得關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
以後有結婚的對象,一是把功課讀好,將來有滿意的出路。
對社會的關心,對是非的判斷能力,
擇善固執的勇氣,都不在大學的圍牆以內。

換句話說,我們的年輕人天真、單純、聽話;
他們絕對不會到戲院裡去“鬧事”。

         ※        ※         ※

為什麼大學生的關心面那樣狹窄?
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環境不鼓勵,甚至於試圖阻礙,
他對書本以外的興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沒說過這句話:
“你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什麼都不要管!”
大學以前這樣說,為了應付聯考。進了大學之後這樣說,
為了應付留考、托福、高考、研究所考試等。
“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什麼都不要管”
這個金玉良言是應現代科舉制度而產生的。
讀書的目的在求技能,用來敲開一層一層考試的門。
研讀哲學、歷史、文學、經濟等等,都不是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與了解,
而是為了取得謀生的技術。因為這技術與人生無關,
所以可以“什麼都不要管”。

可是這個金玉良言實在是經不起考驗的。
在“其他什麼都不要管”的前提下,書,根本就不可能讀得好。
譬如讀經濟,一個學生可以用課本裡的各種定義與學理來解釋“通貨膨脹”,
可是要他分析為什麼公務員的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卻目瞪口呆,
我們能說他書讀好了嗎?譬如讀文學,他可以熟讀歐威爾的《一九八四》,
洋洋灑灑地寫篇論文討論制度與個人的關系,但是要他對江南案件提出看法,
他卻一片空白,我們能說他把書讀通了嗎?

這個大千世界可以說是各個學科的實驗室。
學生在黑字白紙之間所學到的理論與例證,都還是抽象模糊的,
只有在把知識帶到人生的實驗室裡去觀照驗證之後,知識才能落實。
要我們的學生封閉在大學的圍牆裡“其他什麼都不要管”,
等於是把學問與人生割離,也等於要學游泳的人在岸上靠圖解學游泳,
卻不沾水,或學解剖的人在暗室裡看幻燈片學解剖,卻不動刀子。

         ※        ※         ※

我們的學生不會“鬧事”,
因為“鬧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張
——不是報紙社論,不是老師的看法,同學的意見,而是自己的主張。
對我們單純、天真的學生而言,獨立作價值判斷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什麼?

高三那年,開始上三民主義。
有個沉悶的下午,我在課本中看到一句話:“三民主義是最適合中國人的主義。”

就這麼一句斬釘截鐵的結論。
我以為自己漏掉了編者解釋引證的部分,把課本前前後後翻過,
卻找不到任何闡釋。十七歲的我坐在書前,感覺到深深的挫折:
要達到這樣一個結論,課本編者應該一步一步來,
先解釋中國人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
然後說明其他主義如何的不適用於中國社會,
最後才能邏輯地演繹出“三民主義是最適合中國人的主義”這個結論。
可是編者顯然覺得這些辯證的過程毫無必要。

第二天,在課堂上我請求老師解釋“為什麼”。

老師很驚訝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氣地一笑,
回答:“課本這麼寫,你背起來就是。聯考不會問你為什麼。”

在我早期的求知過程中,這個小小的經驗是個很大的挫折。
基本上,課本編者與授課老師並不認為學生有自己作判斷、下結論的能力,
所以才會有這種“你別問為什麼,記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態度。
他們因此所剝奪於我的,是我求知的權利與獨立判斷的能力。

現在的教育方式和過去沒有太大的改變,
我們的教育者仍舊習慣於供給“結論”,
仍舊不習慣供給學生“方法”,讓他們自己去找結論。
最能夠反映這種現象的莫過於作文題目了。
多少年來,任何考試中,學生面對的總是什麼
“學問為濟世之本”、“忠勇為愛國之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滿招損、謙受益”之類的金玉良言。
所謂金玉良言說穿了,也就是死了的人交代下來的“結論”。
出這種約定俗成的題目可以塑造學生的思想,
使他更緊密地成為傳統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義。
但是這種思想傳遞根本上就不容許獨創,不容許學生下自己的結論。
如果教育者真正的興趣不在於學生對傳統的妥協與認同,
而在于他獨立判斷的能力,
那麼同樣的題目就應該以疑問的方式出現:
“一分耕耘確能導致一分收獲嗎?”“你是否同意學問為濟世之本?”
或者以挑戰的方式:“試辯論‘忠勇為愛國之本’一說。”

只有這樣不“既定結論”的思想訓練才能真正刺激學生
睜著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紛擾複雜的世界,
用自己的頭腦去理出頭緒來。
當我們的教育者習慣性地把作好的結論拋下,
學生也就懶惰地把結論照章收下;
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        ※         ※

在我們的環境裡,一個能關心、能判斷的學生,
卻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動。
一般教育者對學生行動采取壓抑與抵制的態度,目的在求校園的穩定。

有一個專科學生被同學指控偷竊,
教官在原告的帶領之下也確實在該生書包中找到贓物,
但是在沒有聽過被告辯解之前,就令這名學生退學。
幾個大膽的同學出來主持正義,要求學校給被告一個自我辯護的機會。

事情結果如何不論,
學校當局對這些挺身而出的學生卻有個斬釘截鐵的態度:
“去讀你的書,不要多管閒事。誰鬧事,誰就記過。”

奇怪,為什麼我們的公民倫理課一再地教導學生要見義勇為,
要當仁不讓,要擇善固執,學生一旦實踐了這些美麗的道德理想,
我們卻恐慌地去壓制他?
學生對學校措施有所不滿而投書、開會、抗議的時候,
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機會,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去理性地、
公平而民主地解決問題,為什麼我們反而以記過處分作為鎮壓的手段?
為了表面的安靜穩定而扼殺年輕人的正義感,代價是否太高了一點?

敢於表達意見、敢於行動的學生在一次兩次的申誡記過之後,
當然也學會了保護自己;他發覺,這個社會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氣或正義感。

         ※        ※         ※

我們的大學生是不會“鬧事”的一群。
在考試、舞會、郊遊的世界中,沒有什麼值得“鬧事”的題材。
在是非善惡都已經由父母師長孔子孟子下了結論的世界中,
沒有什麼難題值得重新省思、費心判斷。
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錯的環境中,更沒有什麼“鬧事”的餘地。
我們的大學生天真、單純、安分、聽話。

可是,如果“鬧事”也可以解釋為“以行動來改變現狀”的話,
我們這不會鬧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憂慮了。
四年一過,他就成為社會中堅——
一個不懂得關心社會,不會判別是非,不敢行動的社會中堅!
公車應不應漲價?不清楚。路邊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
公營機構虧了多少納稅人的錢?不知道。
核電廠會不會貽害萬年?不知道。上司舞弊應不應告發?不知道。
台灣往哪裡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個滿足現狀的民族不可能進步,但是要對現狀不滿,
一個人必須先有所關心,用心觀察,觀察之後作判斷,
判斷之後付諸行動。關心可以是感性的,
只是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的一份愛,
但是空有感情無濟於事,它必須有冷靜的理性的支持
——判斷與行動需要堅強的理性。

台灣的現狀不能令人滿意,但是已經有許多人在關心、判斷之後開始了行動。
最好的例子是消費者基金會的推動者,他們已經“鬧”了不少事。
台灣需要鬧的事情還很多很多。以婦女問題來說,
我們現有的婦女組織還停留在獻花、慰問、
穿漂亮的衣服開慈善晚會與孤兒擁抱的階段。
在同樣的社會版裡,我們讀到七歲的男孩被母親活活燙死、
十歲的女孩被賣到妓女戶、十三歲的女兒被養父強暴而懷孕、
三十歲的妻子被丈夫打斷肋骨——
我們天真可愛的校園美女覺得將來沒事可關心、可“鬧”嗎?

又是一個學期的開始,讓我們想想從哪裡做起吧!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鋸掉 四分之三的城市
另外四分之一 拿來解釋
為何 開始 用左手寫字

但還是 被迫用右腦回答 為何比例是
四分之三而不是四分之二 這件事

模樣比較清秀 的字
也還是 繼續用化好妝的方式
找一樣氣質的語氣 一起組成詩

唯有忽略不被限制中 不被 的這兩字
然後 再繼續忽略 忽略本身這個詞
讓所以合理的解釋 都離開原來的 位置

我總算開始 用左手反思反思中 反這個單字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青春電幻物語後,
不由得想到了以前BBS看過的這篇文章。
雖然和電影沒什麼關係,卻也說了一些關於青春的事。

--
作者  skykissx (雨過天青即是自由處) 
 標題  Re: [分享] 青春要留下什麼?                                              
 時間  Mon Mar  5 13:19:09 2007                                                
───────────────────────────────────────  
 (不知不覺  寫很多  請耐心看完吧:) )                                          
                                                                               
關於青春                                                                       
青春因為太過美好,所以不管怎麼過,都會有遺憾。                                 
                                                                               
看著電視裡的卡通,                                                             
主角多半是高中生   小時後看名偵探柯南裡的小蘭                                  
是大姐姐  一轉眼,自己已經比小蘭大了好幾歲。                                   
                                                                               
灌籃高手裡的流川和櫻木也才是高一生。                                           
                                                                               
青春都有一種該做而未做的惆悵。
好似這個年齡該做什麼卻沒做什麼。
該有點瘋狂卻是平淡無奇。
別人可以拯救世界,談轟轟烈烈的愛情。自己好像一事無成。           
                                                                               
如果要質問自己怎樣的生日才過癮,怎樣的生活才精采,也答不上來。                 
                                                                               
只是生活中總有著,"啥?就這樣喔"的惆悵。                                        
                                                                               
如果我們和那些早早出道的藝人 或是少年得志的人易地而處                          
他們眼中會不會有我們所沒有的遺憾?                                              
                                                                               
我們真的能像卡漫中的航海王一般,凝視著夢想,夢想著海洋?                       
我們真的能像偶像劇的男女一般,有著轟轟烈烈的愛情?                             
                                                                               
還是說 真實人生 其實不是那麼緊湊的幾個起承轉合,我們的人生                     
和電視上長的不太一樣,青春也未必是那樣!                                        
                                                                               
18歲的我,沒有特別的感覺。
19歲的我,覺得19歲是一種18歲的再確定。               
隨著年紀的推移,
21歲的我開始注意的不是時間帶走了什麼,
而是他也留下了那些珍貴的東西,而去注重的也不是年不年輕,
而是一年又一年時光更迭後,
發現只要再給自己一點時間粹煉就可以越來越好的期待,                 
說實在的,有時候會覺得過去的自己很傻很笨,這也表示年紀不是白長的。             
                                                                               
有人問馮翊綱老師 那些很痛苦的事,是怎麼克服的?他笑笑的說,                    
你知道嗎?年齡不是沒有用的。                                                   
                                                                               
時光總是會逝去的,但那些美好的時刻會融入我們的身體裡,累積                     
下來那些過去做過的努力,過去的一點一滴串連到現在和未來。                        
                                                                               
我肯定青春是美好的這件事,我也肯定青春重要的地方在於                           
你有那種嘗試的衝勁和探索的勇氣,但我覺得那不是唯一的價值。                     
                                                                               
我很喜歡我大一的時候 心理學老師和我說的一段話:                                  
說什麼大學生是黃金歲月都是騙你的,                                             
假設 體力時間 金錢                                                            
責任 構成一個曲線                                                             
20歲剛好是 體力最高 時間最多的時間                                           
too much money too much time in hand                                            
但是沒事做 又沒錢                                                             
所以無聊和迷惘 成為年輕人生活的基調                                           
35~55歲才是人生黃金歲月                                                         
                                                                                
 男生 現在的你,沒什麼聰明,小聰明騙騙女生可以                                 
 但騙不了自己                                                                  
                                                                               
 年輕時 多奮鬥 多找點夢想撐住現在的樣子                                      
                                                                               
 最後你會發現                                                                  
 你會愈來愈可怕,因為你你會愈來愈有自信、                                    
 愈來愈愛自己,然後愈來愈美麗。                                                 
                                                                                
如果說青春真的是最精華的時間,那也是我們最不懂事的時候                         
我時常覺得大眾媒體灌輸我們的價值觀都太一元了,
電視充滿了青春無敵的說法,當然我也覺得很棒,
但是老了就沒有價值嗎?                                
                                                                               
或者說總有一天我們會老,
我們會步入中年,那到那個時候我們要如何自處?           
這方面對女生來講又是更明顯的壓迫,尤其是三十歲,這條界線,                     
但我仍覺得三十不但而立還可以而麗。                                             
                                                                               
那不只是一種外貌上的美麗 而是一種知性 經濟上的獨立                             
一種確信自己的夢想 可以有實踐夢想能力起飛的時間。                               
                                                                               
之前去聽林火旺教授演講                                                         
他說,                                                                            
有人說只有青年的時候才有夢想 我說不是 年輕才有的理想叫幻想                    
那是年輕時還無法拿捏自己的重量所做的夢                                          

真正的夢想是時時刻刻都在發光的                                                 
                                                                               
很多人都說要等準備好了 才去實踐他的夢想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生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死                                          
為什麼不時時刻刻 一點一滴的去實踐呢?                                          
                                                                                
因此,我覺得大學沒有實踐夢想也沒關係,因為夢想是一輩子的事,
就像玩音樂,看書很多很多的夢想都是一輩子的事。                                      
                                                                               
而大學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那場演講 林火旺教授又說:                                                        
大學沒有高深的學問 只有筆記文化                                               
做學問是一輩子的                                                               
                                                                               
那為什麼要念大學?因為要在大學裡找自己                                         
終於你有機會脫離了高中那個受社會期待的你 受家人期待的你                       
社會安排的路                                                                   
                                                                               
你有時間可以好好想自己是什麼 自己要什麼                                       
                                                                               
那麼,要怎麼認識自己?把自己放在可以被挑戰的位置                                
                                                                               
再談一點就是一個謎思,
就是我們都會以我們系學什麼,而決定了自己能做什麼。       
可是卻不會問"我"這個人能做什麼?                                               
                                                                               
其實是倒過來了 我們應該問 
我這個人的態度 個性 基本能力 
再加上"專業能力(你所學)"能做什麼!                                                                
你在大學所學該是個plus 而不是限制!你可以往回想 不是師院生                     
能做什麼 而是大學生該做什麼?或是更根本的 作為一個人 該做什麼?                 
                                                                               
想更清楚後,你會更海闊天空                                                      
                                                                               
最後我節錄一段 我以前去聽蔡詩萍演講自己做的筆記                                 
                                                                               
50歲還能不能做夢?40歲還能不能要威震天下                                     
大喊我要當航海王?                                                              
                                                                               
也許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瘋了                                                      
                                                                               
但他要告訴我們的是,還有人在這個時候作夢。                                     
                                                                               
李安 林懷民 郭台銘                                                             
                                                                               
李安三四十歲時,在家裡帶小孩洗碗燒菜。                                         
十年中他不斷的投劇本但沒人要                                                   
後來用喜宴打出了名聲,他寫了本書叫十年一覺電影夢                               
                                                                               
蔡詩萍用他自己做例子,他說他30歲以前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然後到了30歲以後才認真開始有一點目標想要做一些事,                             
                                                                               
他想表達的觀念是我們的人生是C型人生                                             
從一個循環到下一個循環                                                         
從一個階段到另一階段                                                           
                                                                               
我覺得他給了我們一個方向,不管幾歲你都能作夢,                                 
你也都該作夢。                                                                 
                                                                               
也許到了老的時候,比較沒有作夢的力氣和作夢的機會了,                           
但實踐夢想的能量,是不會因此而減少的。                                         
                                                                               
我真的很想說,不要被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騙了,                                     
誰和你講作夢是年輕人的專利呢                                                   
                                                                               
難怪我們會那麼畏懼年老                                                         
                                                                               
最後他說,我現在學EMBA 想成為一個財務管理小有地位的專家                      
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推動幫助一些大眾的事,
他還希望自己中年之後還有個夢還有好多好多....                                                       
                                                                               
他在言談中有透露著人面對中年的態度,
40歲已經領不到十大傑出青年了喔             
看吧,我就知道你們對中年人有歧視。                                             
                                                                               
但我被他最後的鼓舞感動了。                                                     
                                                                               
最後的最後他說,一個中年男子賠上了青春,但仍有那麼多夢想,                     
那你是不是該有夢想呢?                                                         
                                                                               
如果有帶給你一點的話,那我說的這些話也就值得了。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31 Fri 2007 10:16
  • 交點

以下內容來自我國小同學的網誌,成大台文系的女生。

--
交點

直線和曲線並非沒有擁有交點的可能,
只要兩張圖被重疊,
同個座標同個單位。

終究會有交點,
只要直線不要矇著眼睛就往前衝,
只要曲線不要杞人憂天迂迴曲折。

總有一天直線會懂得體諒曲線,
曲線也會懂得直線的好。

直線不懂偽裝,曲線不懂放下。

總會有改變的一天,
直線終於能體會偽裝背後的體諒,
曲線終於能卸下其實沉重的笑容。

---
看了這篇之後,
我想這就是學語文和學理工的差別之一吧,
語文比較跳脫,如果是我,
坦白說她第一句話,並沒有立刻引起我的共鳴,
我從來就不覺得直線和曲線會沒有交點,兩平行線都會在無限遠處相交了,
我還想和她說真正沒有交點的是空間中的兩歪斜線..╮(﹋﹏﹌)╭..
但是當我看完後,發現人格上的描述頗為貼切,
雖然費曼說理工與人文不應混為一談,
但是我覺得兩者矛盾的存在,卻也是迷人的地方。

說到跳脫,我想到我大一很喜歡現代詩,
因為它夠跳脫又可以讓人產生很多聯想,
所以大一的時候修新詩修得很高興,
但2年來的理工訓練讓我的思考往邏輯推導的方向發展。
有時思考就會變得太死板,文學讓人看見水楊樹的倒影,
這也是我所缺乏的。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 yujihinata (.) 看板 WomenTalk
標題 Re: [問題] 成為理工男生的女朋友的迷思
時間 Wed Apr 4 23:24:12 2007
───────────────────────────────────────

※ 引述《alice1984 (台科屏科帥哥多~需要愛~~)》之銘言:
: 最近在跟朋友討論這問題,好像不論是文學院商學院的女生,
: 都一直認為我們工科的男生是未來的鐵飯碗,能夠讓自己不用辛苦一被子
: 的好丈夫好難朋友嗎?為什麼總是我認識的一堆文學院跟商學院的女生
: 一直告訴我說我能夠在工科唸書真的很羨慕又能更認識很多工科的男生
: 而也說好像能夠成為工科男生的女朋友是非常幸福的0RZ
: 好像只知道未來工科的前途一片看好似,讓我一直非常感到無言.....
: 好像認為只要是工科的男生未來走科技產業一定會吃香喝辣嗎??
: 事實上現在已經不是以前當年的郭台銘的時代了,唸工科的人
: 付出一切每天一兩點才下班,雖然賺的錢可以足夠養活一家人,
: 但是能夠陪伴在你身邊的時間相對的少之又少,再加上他們因為
: 在公司壓力大而且相對的希望在家只要有一個幫他服侍好好的老婆="=
: 有時候脾氣會有點大但是也有脾氣好的,只是應該都被人預定走了吧!!
: 各位姐妹們你們跟我說想法是一樣的嗎??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我要冒著被本站為數眾多的理工鄉民譙的危險發這一篇文,
提醒準備合理工男交往的女生
成為"某些"理工男的女朋友的缺點:

一,瞧不起文法商科系的人(尤其是純文科)
我自己也算工科,很多同學多多少少都有這種傾向
當然他們在不熟的女生面前不會表現出來
他會覺得妳念個中文還要熬夜準備期末考簡直是白痴的行為
表示妳腦子很不好,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念不來

二,自以為自己很有邏輯
所以特別喜歡跟人爭論爭到底
有時候明明一點小事,或是口誤罷了
一般我們正常人都是笑笑就算了
理工男特別愛爭,硬要逞口舌之快,
一定要說到妳同意他是天下第一嘴炮王,他說的都對才甘心

三,自以為實務取向
很多時候安排一些特定的節日或活動
真的是沒什麼意義也沒要幹麻
圖的就是個紀念、開心罷了
理工男不會這樣想,他會覺得一切妳要求的節日生日都沒意義
而且還會沾沾自喜的覺得自己看透一切商家的詭計陰謀
看透愚蠢女人的討禮物把戲等等
追妳的時候他不會表現出來,反而會特別殷勤
(其實如果真要這樣講的話,那過春節端午節其實也沒啥屁意義)

四,自我中心、憤世嫉俗(尤其很久都交不到女朋友的那種會越來越嚴重)
不知道平常是不是都沒怎麼交朋友
人際的溝通技巧非常的差
而且多半會覺得自己是天下數一數二聰明的絕頂天才
只是現在因為種種不幸的外在因素而懷才不遇
若聊天時妳不懂或不愛他的話題,他就覺得妳的興趣都娘娘腔,沒品味
他大師是勉強看在妳長的正的份上才跟妳講話
當然還沒把妳追到手的時候不會表現出來
交往過個一兩年就會露出真面目了

以上字字血淚
捫心自問不是這種理工男的請勿對號入座

==============================================================

這篇是女生的看法,很值得參考阿,
好險我還不是像她形容的那樣 呼~~
說到底就是容易自以為,沒有來回對自己身處的座標質疑。
恩....我有時容易站在自己角度預設立場太多,該檢討。
推文有女生說理工男生有非黑即白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真正學理工的應該會懂得樂於接受新的變化的事物,
而不是死板板非黑即白,因為所有理工理論都有可能是錯的或是對的,
現在對的,以後不一定是對的,實驗結果也有可能是隨機分配。
總之這篇實則為一好文!

fox9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